企業倫理與倫禮

美亞捷運機構內部訓練教材

執行長  鮑學超


緣起

我國自七十年代確立自由化、國際化的目標後,即逐漸放寬對外資之管制,希望藉由專業投資機構的引進,改善股市結構。目前以已開發國家的身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並承諾自2001年起取消外人持股限制,對資本之移動採取原則開放、例外許可之做法。UPS & FEDEX 以中美航空協定之優勢,鯨食本國快遞市場成功後,更向一般航空貨運市場推進;觀諸國際,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各國金融市場之開放(新興國家多集中於八十年代末期及九十年代初期,資本在國際間大量移動,除促成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亦造成多次金融危機,如1992年歐洲貨幣制度危機、1994年墨西哥披索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等。Business Ethics在傳統社會中,企業經營者對於所謂的「社會責任與倫理」並無很明確的概念,大多是抱著一種感恩的心,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觀念來做一些公益的事,以回饋社會。而航空貨運市場以中小企業為導向已經無法與跨國或整合業者競爭。

近年來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企業倫理因某些國際大企業接連發生醜聞事件而受重視,但在大多數國家中,社會大眾與企業經理人都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倫理是很重要的,卻並不很重視它。而臺灣以中小企業為導向的航空貨運業界,我們都知道,企業所獲得的利潤,並不單來自於企業經營的結果,而且來自於國際消費及企業所處的環境文化、政治等因素互動的結果。

臺灣自八十年代由於高科技產業的外銷與代工蓬勃發展,已躍居為新世代的明星產業。航空貨運業界亦受此發展的影響,從傳統報關與承欖為主的經濟結構體,逐步轉向為後勤支援高度依賴高科技產業的運籌介面。高科技產業是屬於高風險、高利潤的產業,求新求快是此行業求取生存的不二法門。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勢必帶來我們經濟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對經濟生活價值觀的改變。李國鼎早在民國七十年的時候,就對台灣經濟生活環境的急遽改變,憂心的認為我們若只對五倫講倫理,卻未對陌生人加以關懷的話,將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因此他倡議增加「群我倫理」 ,使之成為五倫之外的「第六倫」 。

五倫中的第一倫「君臣關係」 ,常被延伸至近代上司與部屬之間的關係。在工作崗位上,個人面對的不僅是上司一人,其工作過程中所產生關係的人都應該是工作倫理裡被關切的角色。例如公司作業員與其所生產的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產生某種道德關係,公司經理人與股東或投資人之間產生的代理關係(Agency relation)等。這些關係人在西方文獻裡稱為「利益關係群」(Stakeholders),並以利益關係群為企業倫理(Business ethics)提供一個解釋的架構(Clarke, 1998)。

企業如果要長期經營,則必須要關心其周圍環境的問題,同時,一個能擔負社會責任與遵守企業倫理的企業,才能得到各方的支持,創造更多的利潤。六十年代航空貨運業為新興的運輸服務業,歷經三十餘年之演變至今並無正統的人才培訓,學校之教材與師資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美亞捷運機構為防止企業之老化,自我培訓工作伙伴之工作品質與思想標準:

個體行為(individual behavior) 群體行為(group behavior) 組織氣候(organizational climate) 工作滿足(job satisfaction)
人性假定與工作設計 管理哲學的意義
參與管理(Management by Participation)
工作設計(job design)的思考及其邏輯
領導理論 領導的定義
領導理論的演進及其內涵
新近的領導理論
溝通 溝通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正式組織溝通
非正式組織溝通
交流分析(TA)
衝突管理 何謂衝突?
〔衝突〕觀念的發展
衝突的種類
衝突的程序
衝突管理
控制功能 控制的意義及重要性
組織控制系統
有效控制系統的要件
控制的焦點

工作倫理乃延伸自倫理。「倫理」(Ethics)一詞,源自於希臘文字的字根(Ethos) ,乃指風俗、習俗或習慣。倫理是一抽象名詞,代表當時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行為準則。因此,可能會因時間空間的轉移,而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我們經常在工作過程中面對許多倫理問題,每個人的工作角色是隨著他在公司的職位而定,每個工作有其個別之工作規範,部份屬於法定成份,而部份屬於非法定即所謂道德成份。工作倫理除了奉行法定部份外,亦能主動遵循道德部份。

針對企業倫理的相關範疇,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分類。台大教授徐木蘭女士將企業倫理分為老板級與員工級的企業倫理。個人以為企業倫理依其內涵,進一步區分為內部倫理與外部倫理兩大類:內部倫理包括對內的勞資倫理、工作倫理、經營倫理;外部倫理包括對外的客戶倫理、社會倫理、社會公益。

任何工作皆有工作倫理,尤以專業人員如律師、醫師、程式設計師或運籌設計工作等所產生的倫理問題最受大眾矚目。在企業內部,勞資雙方建立以人為基礎之倫理關係,是勞資和諧與合作的最佳方式。政府若制定各種措施及法律,對工作倫理之建立能更臻完善。

而與高科技產業有關的航空貨運業界正面臨人才跳槽、員工自創公司、同業挖角等高流動率與低忠誠度的人力問題。

個人以為資訊時代更應注意現今所產生的四個倫理議題,包括:隱私權(Privacy) 、正確性(Accuracy) 、所有權(Property) 、存取權(Access) ,亦所謂的PAPA模式。Karen & Helft(1995)將其擴充至所有權(Ownership) 、存取權、隱私權、責任感(Responsibility)、動機(Motivation)等五個項目。而航空服務業行銷、內部行銷、外部行銷、互動行銷之執行徹底與否將影響企業之成功與利潤。

內部行銷指的是公司管理當局發起一種類似行銷的途徑以激勵員工,使員工具備服務意識與顧客導向;外部行銷則是指一般的各種企業行銷行為,通常是透過各種行銷研究與市場區隔的探討,發掘市場上消費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確定目標市場,決定各項產品決策、通路決策、溝通決策,嘗試將無形服務有形化,而給予消費大眾一些期望與承諾。而互動行銷指的是,第一線的服務人員從顧客的觀點出發,將公司的服務提供給顧客的互動行為。

市場導向服務行銷架構 (如圖1所示) 的基本構想在於一個服務企業在從事一般的外部行銷之前,應先做好內部行銷;也就是公司或管理當局,將公司的產品(即無形的服務)先行銷給內部的員工,將員工視為一個內部市場來經營。在員工能接受公司所開發出來的服務產品之後,員工才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給市場上的消費者,彼此才能有良好的互動。如此一來,公司或管理當局所從事的外部行銷所帶給市場的品質承諾,才能和員工所真正提供的服務吻合,造就顧客的滿意。




圖1 市場導向的服務行銷架構

而市場導向是指結合公司整體的力量,進行市場情報的蒐集與跨部門的傳播,並依據市場情報來設計及執行方案。市場情報包括目標顧客現在與未來的需求,以及影響需求的政府管制與競爭者等外在環境變化等資訊。因此,要做到市場導向必須先了解環境變化及其影響,再參考自身目標與條件,選定目標市場與公司定位,進而整合內部行銷、外部行銷與互動行銷,研擬出合適的行動方案,其邏輯可整理如圖2之市場導向的服務行銷架構。

圖2 個案分析架構


  總而言之,市場導向的服務行銷是指公司建立顧客導向的文化(內部行銷),後勤支援單位應向行銷單位行銷自己的服務,並依據目標顧客需求制定公司的服務、定價、通路與推廣等行銷組合(外部行銷),再藉由員工將公司的服務實際傳達給目標顧客(互動行銷)。

二、環境/條件/目標之配合
  企業制定決策應該考慮環境分析、條件分析與目標分析的結果來決定市場區隔的策略,環境分析主要是探討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政府與競爭等環境變化對公司經營的影響,再根據公司現有資源的優劣勢與公司目標決定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唯有完整思考環境分析、條件分析與目標分析,企業方能制定出最正確的決策

國際運籌市場導向的服務行銷分析

環境趨勢分析

條件分析《優勢》

國際貿易間所採取採取的策略即是直接銷售的方法。或是採取Bill to Order的方法來增加生產力。 政府已在立法時妥善運用業界的智慧財產,從而可使我國在世紀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得到應有的保障。
台灣企業的運作,其實就是一套加值「價值鏈管理」value chain management的過程。 政府已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已開發國家和正開發國家在發展電子商務方面必然存在著利益衝突
企業由供應商處取得零組件,經過「加值組裝」後,賣給顧客。在供應鏈supply chain這端,企業要控管零組件品質與交期,追求最低採購成本;在需求鏈demand chain這端,企業得提供準時交貨與最低價格,以獲得顧客最大滿意度。 產品從開發到生產作業可分為六個階段:(1)了解市場需求;(2)進行構想規劃;(3)進行研發設計;(4)工程實驗;(5)試產;(6)量產。而國內業者針對這些階段資料之傳遞有其現行之作業模式。加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廠商已付出極大的心力從事改革採取全球運籌管理策略,以減少產品庫存。
國際貿易後勤支援、運籌業界主導的航空貨運業界,我們擁有世界通訊的網路與經驗,報關業為「全球運籌計劃」入門窗台與介面,身負知識、資訊創造或建立之任務,對「關務自動化」創制提供先導測試與「永續經營」之環境,以站有先導經驗優勢 世界各國的電子商業活動必須遵循統一的遊戲規律與法則才能順利開展,國與國之間的國際合作、協調一致遠比相互競爭、強調本國利益來得重要。有利臺灣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平等之地位。

條件分析《劣勢》

委外與移地生產,因為政治因素及兩岸關係造成迂迴運籌始臺灣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價格不利之地位。
業界的智慧財產,雖已立法但政府執行面欠缺,造成從而可能使我國在世紀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運籌教育理論、實務與市場差距,造成人力資源品質暇疵。
運籌工具未本土化,造成營運成本不具競爭力。
全球運籌計劃理論、實務與市場差距,對中小企業無輔助效果;高科技產業之獨立運作特質,未解實質問題而加速委外與移地生產。
臺灣企業設計、市場行銷劣勢政府欠缺策略與執行,對傳統企業在轉型始用全球運籌工具與計劃欠缺宣導,造成企業欠缺水平與垂直整合之觀念與能力。
政府將對員工之社會責任迂迴轉價企業,造成企業主、經理人與員工欠缺永續經營之誘因。

 (如圖3所示) 。


目標市場、定位策略及行動方案之關係如圖4所示。

目標市場

市場特性

行動方案

國內運籌市場

國內倉儲宅配宅急便

區域運籌市場

區域倉儲運輸關務送達

環球運籌市場

環球倉儲運輸關務運籌市場

虛擬運籌市場

第四方國際運籌市場

運籌企業定位策略

領導品牌自我提供運籌服務

如:UPS ,FEDEX ,TNT,DHL 內部加外部行銷

領導品牌自我與委外運籌服務

如:Morrison Express, Dimerco 內部加外部行銷
授權使用共同品牌合作運籌服務 如:WACO - Mantraco 內部加外部行銷
自我品牌親友關係運籌服務 如: 外部行銷
無品牌提供法外運籌服務 如:

外部行銷


圖4 市場區隔,公司定位策略與行動方案之關聯性


企業倫理主題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意義
二、企業經理人與員工對社會責任的態度演變
三、社會責任應有多少?
四、社會責任的分類
五、企業社會責任正反面之觀點
六、管理倫理
七、管理倫理的種類
八、經理人的倫理原則
九、結 語



工作倫理觀念若來自於自發性,將有助於組織倫理氣候之形成;若出於自利動機,則只要企業有效的培養員工正確倫理觀念,將可對企業本身、員工及社會大眾創造多贏的局面。擁有好的倫理準則可引導企業的成功,企業經營者不可輕忽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因此,工作倫理經常被置於企業倫理範疇中討論。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意義

  社會大眾認為企業組織應負擔的社會責任範圍相當的廣泛,從掃除貧窮,控制犯罪到促進政府改善行政效率等等不一。什麼是社會責任呢?簡單的說,就是在法律規定與市場經濟運作之因素外,企業經理人所做含有道德教育與倫理推廣考慮因素的決定。

本機構全體同仁共同認為

不二錯原則: 放棄「我」和「我的」觀念,養成包容天下的超然大度;一個肯聽別人的建議等於多了一項才能別人建議我們改過,更高興少了一樣過失。

當我們面臨未知的前途要懂得把握現在、珍惜機會在發現有毛病缺點時 ,趕緊下功夫彌補。在動盪不安之刻, 要沈著靜默在接受批評時,要歡欣然喜悅檢討。 在心胸狹窄時 , 多真誠的付出讓慈悲流露, 要祝福別人, 也要祝福自己。

當我們在泥濘中前進時,是要訓練自己有輕功在困苦中承受,我們懂得調侃自己, 在無奈中我們懂得看破 ; 在面臨未知的前途,我們懂得把握現在、珍惜機會。

創業是追求永續經營,恰似一趟越洋競賽, 繫船岸邊 固然亮無風險但是解纜揚帆 冒險乘長風破大浪, 才能衝向彼岸; 如果發現自己人生路途,竟是山窮水盡, 則要有壯士斷腕之魄力 趁早另闢航道 。 

追求永續經營者,不論老板或員工必須有苦時不覺苦, 有難時不覺難,一切困難自可迎刃而解。而無事不辦,無願不成。

我們是追求永續經營者,我們懂得教育自己,與員工體會在於最困苦當中才能真正超脫自己,克服一切苦難是我們的宗旨,我們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我們不在職位上分高下在經營上也不因利潤高低提供差異的服務;只見在德性上長智慧。 善心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利潤集少而成多。

深知播種一個行動 , 收穫一個習慣;  播種一個習慣, 收穫一個個性;  播種一個個性 , 收穫一個命運 ;人事的歷練 在犧牲中超曠智慧是從磨練當中生出來的。   

我們有一顆清淨之心, 來自恬淡的滿足 。 遠離比較、對立、分別、是非、好惡這一份力量就是內在精神的昇華,能將他人當自己, 吃虧上當亦歡愉。中庸之道是 我們的座右銘。

  廣澤也以德卑下循禮也以義,朝汐不息也以道。決行激躍也以勇,清澄鮮潔也以善。勇毅堅忍積極再奮永記在心。

 

二、企業經理人與員工對社會責任的態度演變

  企業經理人對社會是否應負社會責任,在最初是抱著否定的態度,近幾年才能逐漸接受此觀念。企業經理人對社會責任所持態度的轉變,應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1930年代之前,其所強調的信條是,企業經理人的唯一目標是替企業賺取最大利潤,經濟學家費德曼(Milton, Friedman)認為企業的經理人是代表企業股東執行業務,若利用企業資源從事非創造利潤的活動是不合法的。此論點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受到企業經理人及法院的支持。例如:在1919年,美國密西根法院宣稱企業機構營運的主要目的是替股東賺取利潤。
  第二階段:從1930年代至1960年代早期止,此階段強調企業經理人的責任不只是賺取最大利潤,而且必須要在顧客、員工、供應商、債權人及社區之間的爭議中維持一個公正的平衡點。此階段,企業經理人及學者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的轉變開始,首先改變的是企業縮短員工的工作時數,及改善工作環境。事實上這早期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改變,是工會興起的結果,工會促使企業開始思考有關賺取利潤以外的社會責任。1935年美國國會曾修法,允許企業機構以5%的盈餘,捐獻為免稅額度來承認公司的社會責任。在1953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 A.P.Smith公司可捐款予普林斯頓大學,而不必受股東的告訴。
  第三階段:為1960年代以後,企業經理人多主張企業組織應該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回饋社會。表一中對於各階段經理人對社會責任所持的態度演變有更深入的解釋。

而員工應擴大傳播與執行『四維八德、美、善、真』之全人教育理念,特別重視人格及企業倫理、工作倫理之灌輸。執行之方法為:

一、內部行銷

內部行銷就是把我們習以為常的行銷運作,運用在身為員工的內部顧客上,以期能全面提升企業的整體績效。進一步說,內部行銷就是重視與肯定「員工」的價值與重要性,並將精心設計的「內部產品」行銷給這群內部顧客,希望能夠凝聚內部共識,以期透過員工滿意,從而達到顧客滿意。「內部產品」所包括的範圍相當廣泛,例如員工的工作設計、公司的產品/服務、服務文化、以及公司的願景等等。因此,就內部行銷而言,其行銷標的物就是「內部產品」,而行銷對象則是身為員工的內部顧客,這是服務業行銷的基本觀念,也是提供高品質服務給顧客的先決條件,而其最終的目的則在於塑造公司的服務文化,建立具有高度戰鬥力的工作團隊,進而全面提升企業的整體績效。

二、外部行銷
  

外部行銷指的是一般常講的各種企業行銷行為,涵蓋服務、定價、推廣與通路等行銷組合,企業唯有以各種市場情報(如目標顧客現在與未來的需求、政府法令規範、競爭者動態)為基礎,來進行服務方案的設計,方能制定出滿足顧客需求的行銷活動。企業透過這些外部行銷傳達給顧客服務承諾,這些行銷活動間也必須互相配合,方能產生一致性的服務承諾。

三、社會責任應有多少?

  一個企業應負擔多少的社會責任呢?一個企業經理人是否知道什麼是他們的社會責任? 誰又能決定企業做何種活動對社會是有益處的呢?這些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企業經理人並不能準確的衡量,他們所參與的社會活動所獲得的利益在那裡? 對一般企業而言,政府應照顧社會的需要,當因企業發展而可能造成社會問題時,政府就應該參與解決問題。若企業愈少關心因其行動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時,政府就會愈加干涉其有關各方面的經濟,甚而可能對企業加以更多的法律限制,但若企業愈關心其社會責任,則其創造利潤的活動力愈相形減低。
  基本上來說,企業組織的功能就是創造利潤,而政府應以其所收之稅金解決社會問題。如果企業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那企業的功能和政府的功能就沒有多大的差別了,企業也會因而愈強大並累積更多的資源,成為一個無法與其反抗的壟斷組織。
  到底一個企業應該負擔多少的社會責任?這是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但對企業而言,應先衡量本身能力和平衡內外利益後,再決定應採取的行動。

四、社會責任的分類

  不管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爭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現今企業,愈來愈重視其應負擔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可將一個企業所採取的社會責任行動分為八類: (Modic,1988)

(一) 在製造產品上的責任:製造安全、可信賴及高品質的產品;
(二) 在行銷活動中的責任:如做誠實的廣告等;
(三) 員工的教育訓練的責任:在新技術發展完成時,以對員工的再訓練來代替解僱員工;
(四) 環境保護的責任:研發新技術以減少環境污染;
(五) 良好的員工關係與福利,讓員工有工作滿足感等;
(六) 提供平等僱用的機會:僱用員工時沒有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
(七) 員工之安全與健康:如提供員工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等;
(八) 慈善活動:如贊助教育、藝術、文化活動,或弱勢族群、社區發展計劃等等。
  另亦可將社會責任依受益人之不同而分類:
(一) 內部受益人:包括顧客、員工和股東,這些是和企業有立即利害關係的人。
  1. 對顧客的責任:提供安全、高品質、良好包裝及性能好的產品。對顧客的抱怨立即採取處理措施,提供完整而正確的產品資訊,或誠實不誇大的產品廣告。
  2. 對員工的責任:關於企業對員工的責任,法律上有許多相關的規定如工作時數、最低薪資、工會等等,目的是在保障員工的基本人權,除了法律上保障的權利外,現代企業亦會提供員工其他福利,如退休金、醫療、意外保險等或者是訓練教育補助、生涯發展之協助等,這些都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延伸。
  3. 對股東的責任:企業管理者有責任,將企業資源的利用情形和結果完全公開的和詳實的告知股東。企業股東的基本權利,並不是要保證會獲得利潤,而是保證能獲得公司正確的財務資料,以決定其是否繼續投資。
(二) 外部受益人:外部受益人可分為二類,特定外部受益人和一般外部受益人。
  1. 特定外部受益人:如企業採用平等僱用原則,使得婦女、殘障、少數民族等成為受益人,雖然此原則已有法律上的規定,但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歧視女性、殘障、少數民族等弱勢族群者,企業機構一直扮演著主要的角色,所以現代企業應該負起此社會責任,以彌補錯誤
  2. 一般外部受益人:企業參與解決或預防一般社會問題的發生,常被認為是最實際的社會責任,因為這些活動使得一般大眾都受益。例如:保護環境活動,防止水污染、空氣污染,或者捐贈教育機構及贊助文化藝術活動等。
  從上述分類可知企業的社會責任範圍廣泛,企業管理人應憑著誠心和決心,衡量企業的能力和平衡內外利益後,再估量應從事何種活動。

五、企業社會責任正反面之觀點

  雖然現代企業經理人已能接受擔負社會責任的觀念,但長久以來,仍各有不同的觀點意見爭論不已。爰依據各方的觀點,予以綜合列出多項理由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正反面提出辯護:

  1. 業的活力顯現於社會責任:一個企業機構必須保持其目前所享有的社會地位和現有力量,積極投注在社會中。反之,別的企業則會乘虛而入,攬下此份責任;其原享有的社會力量,也將為別的企業所取代。
  2. 善盡社會責任符合企業成長利益:企業組織的未來發展,依賴其與社會的良好關係,若未盡社會責任,社會將會反抗組織,抵制產品,打擊市場,故做好社會責任,是達成企業本身的長程利益。
  3. 在道德倫理方面,企業應負社會責任:企業組織是構成社會的必要部份,盡社會責任是企業在道德上的義務,如提供安全產品、淨化溪流、保護自然資源等。
  4. 改善公司的公共形象:企業機構經營的利潤高低,一部份應取決於其本身建立的公共形象。
  5. 增強商業系統的生存能力:商業系統因它給社會利益而能存在,社會可以修改或撤銷其許可狀,這是"責任鐵律"。
  6. 可迴避政府的管制措施:政府的管制措施對企業必成為重大的成本負擔。如果企業機構自行肩負適當的社會責任,則有降低政府制訂新的管制法令和限制之可能。
  7. 法律不能涵蓋所有情況,於是需要企業組織協助維持社會秩序。
  8. 使股東獲最大利益,在長期來看它會使股票增值。因為證券市場會評等,此公司為較低風險而有較高的獲利率。
  9. 社會應讓企業機構有機會去解決政府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而預防問題的發生更甚於發生後尋求解決的方法,讓企業能在問題未擴大前解決它。
  另一方面,許多專家學者從反面觀點來辯護企業的社會責任。其中主張企業機構的目標,應在於利潤的最大化。而主張此一觀點的最知名學者,當括費德曼氏(Milton Friedman)。他在其大著"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書中曾提下列意見:企業唯一的一項社會責任是替股東獲取最大利潤,便是運用其資源於各項業務,以期提高利潤,但必須遵守企業遊戲規則,從事公開及自由競爭,不得有詐欺及不法之行為。如果公司以其資金去從事不能創造利潤的活動是不合法的,(在早期的管理者與法院都支持此觀點。)除費德曼氏的此一意見外,常有其他多項反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辯護。茲再略舉如下:
  1. 社會參與的成本過高,例如,環境污染、職業安全,其所須的成本甚高,而投入大筆財務已知甚多瀕於邊際的公司被迫關門,而且此類成本仍在增加中,若不予抑制,其公司也將步入絕境。
  2. 企業組織應該創造利潤,而政府應該花費利用稅金以解決社會問題,如果企業組織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那麼其功能和政府就沒有多大的差別了,社會將會被一個無法與其反抗及無法使其停止的壟斷組織。
  3. 社會活動無法衡量管理者如何知道他們的社會責任是什麼,他們如何在社會利益與股東利益間取得均衡;誰能決定對社會什麼是有利的?學著認為管理者無法正確的衡量社會活動的利益,如果沒有衡量投資報酬率而繼續花錢在社會活動上,將是徒勞無功的。
  4. 沖淡企業機構的主要目標,介入於社會目標後將可沖淡其本身對經濟生產力的重視及損害企業機構的效能。
  5. 違反最大利潤原則,社會責任成本太高,而使企業機構勢將此項成本轉嫁為產品的價格。其結果必將招致出口衰退,而使其他國家較低廉產品的進口增加。
  6. 企業組織缺乏解決問題的技巧,將減弱商業組織的主要目的。
  7. 企業組織已有太大的權力,若讓其介入社會活動將使其權力太過強大。

六、管理倫理

  倫理是監督個人或二個組織群體的行為的一個標準或規則,簡單的說,就是分辨行為好壞對錯的準則。管理的倫理是一個組織的經理人在執行業務時,做為行為或道德判斷的準則。法律是一個社會倫理形成的結果,但是管理上的倫理,牽涉到更多的個人行為與組織群體的行為,非法律所能涵蓋的。


  1980年代,由於一些國際大企業相繼發生醜聞,企業的倫理因而受到經理人和社會大眾的關注。更因管理造成的不倫理行為使得公司和社會都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也使得管理倫理成為注目的焦點。美亞捷運機構為參拾餘年之運籌企業為防止企業之倫理決策失誤,兼顧理性決策分析的向度,同時處理決策時的政治協商、社會溝通與 倫理與正義的課題,是計畫評估所應具有的基本修養。可歸納計畫評估進行內部教育的課程內容,可簡單的包括 兩個基本層面:

一、計畫評估的分析方法論,

二、計畫評估 的政治與社會過程,以下便依此兩大層面之內容,建立授課內容。 

 (一)緒 論  1.何謂計畫? 2.何謂評估? 3.何謂計畫評估及為何須從事計畫評估? 

例:本機構使用之應用系統工具軟體專案選擇 (Software Project Selection)是一項重要的決策,管理者要從數個相互競爭的專案中挑選一個或者決定專案執行的優先順序,有時則面臨自行開發、採購套裝軟體或決定顧問公司的選擇問題。任何企業資訊中心擁有的資源均相當有限,無法執行使用者提出的所有專案,因此選擇專案的過程必須考慮其經濟性與技術性,錯誤的決策可能導致整個專案的成敗,因此其重要性絕對不容忽視。傳統上,軟體專案的選擇大部份是依據決策者的工作經驗、主觀意識與個人的偏好,此種作法傾向所謂「即興式」(ad-hoc) 的作法。但是此種作法之風險極高,當相關的資訊來源不正確時,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因而導致專案中途停頓或全面失敗的結果,不僅是資源的浪費而且工作士氣亦會遭受相當大的打擊,因此即興式的作法並不受到鼓勵。軟體專案的選擇應朝向「系統化」與「理性決策分析」的方法,主要的理由是軟體專案選擇已經從單一專案到多個專案,小型專案到中大型專案,個人決策到群體決策。這樣的演變過程對於專案經理而言,是一種艱鉅的挑戰。

事實上,軟體專案的選擇除了無可避免的政治因素以外,最重要的仍是考慮人力、技術與經濟效益的因素。一般而言,專案評估人員在選擇重大的專案計畫時,經常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哪些是選擇專案重要的資訊?
軟體專案的特性與選擇軟體專案的潛在問題為何?
選擇軟體專案之分析構面與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為何?
進行軟體專案選擇的步驟與過程為何?
 哪些人應參與軟體專案選擇的評估工作?
 如何彙總軟體專案評估的結果?評估報告的內容應包括哪些項目?

基本上,選擇一個軟體專案時最重要的資訊包括:專案的人力、成本、時程、軟體開發技術等,專案的相關資訊主要是來自於過去進行專案的歷史記錄,為了提供完整資料必須將專案做適當的分類,並賦予適當的編號以利資料的建檔與查詢。對一個新的專案而言,如何估計該軟體所包含的細部模組所需的時程、人力與成本,有賴於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庫系統,將歷年來發展的專案記錄建立一套完整的資料庫,如此一來,新專案的估計工作便有參考的數據。以軟體而言,軟體再用(Software Reuse) 對軟體專案的發展工作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建立可再用的軟體組件有助於開發軟體開發時程的縮短。此外,人力的品質與軟體工具的應用也是相當重要的考量因素。

        軟體專案的基本特性在選擇軟體專案計畫時,亦須一併列入考慮:

1. 專案的動態性

軟體專案的狀況不斷改變,因此評估工作並非一成不變,必須針對專案進行的動態過程做適度的調整,選擇專案時也要預知可能的變動,如此才能符合軟體專案的特性。

2. 專案的複雜性

軟體專案的時程與成本不易估計,單憑過去經驗不易發現潛在風險,最好建立一套軟體專案組件資料庫,存放過去累積發展的軟體模組,唯有將複雜的軟體做適當的細分 (Decomposition),才能準確的估計軟體的開發成本。

3. 技術密集程度

軟體專案涉及的工具、方法之技術極為複雜,對技術依賴度相當高,因此評估團隊一定要懂得核心的技術,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若屬於專業技術而非本身的專長者,最好能夠委託顧問公司或引進外部專家來進行評估。

4. 時程壓力大

大部份的軟體專案均有相當程度的時程壓力,然而太寬鬆的時程無法滿足組織的目標,太緊迫的時程又可能造成專案的失敗,因此不能草率行事,務必求得一個平衡點。

5. 資訊科技的快速變化

軟體專案涉及的資訊科技變化相當快速,開發工具與作業平台的選擇必須符合新的資訊科技發展趨勢,因此評估者應不斷利用網路或其他管道蒐集最新資訊,以瞭解資訊科技的變化趨勢。

6. 量化與非量化的評估

    專案的評估作業必進進行量化與非量化的評估工作,量化的評估工作力求資料正確客觀、反應實情及統計方法的正確應用。非量化評估注重主觀偏好、個人感受等質性因素對整體成效的影響,唯有兼顧量化與質化因素做整體性的評估,才能符合軟體專案的特性。

   

        綜合以上說明,選擇軟體專案除了必須運用量化數據進行評估工作以外,一些非量化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考量。例如,軟體開發技術的突破與市場的變化並不容易預測,因此一些潛在的問題對於作決策的專案經理而言,必須加以留意。整體言之,以經濟性觀點評估專案的效益是一種合乎理性的決策行為,評估時必須將評估的項目與涉及相關的因素建立評估指標與評估模式,作為量化評估的準則。

    其次,進行評估工作以前必須規劃評估的步驟與流程,並建立評估作業的時程表,以縮短專案選擇的時程與提升作業效率。至於哪些人最適合參與評估作業也需一併加以考慮。當一群評估人員共同參與評估作業時,必須規定評估的標準與步驟,同時必須將評估的結果加以彙總,然後計算出候選方案的總分,作為選擇軟體專案的依據。

 

(二)人類效用與價值體系 

(三)規劃倫理與價值 

(四)計畫評估分析方法 1.計畫損益方法與目標達成矩陣 2.成本效益分析 3.多目標與多屬性評估法 4.能量分析 5.環境風險分析 6.環境影響分析 

(五)民眾參與及決策過程 

(六)民主政治的哲學 

(七)環境衝突管理

七、管理倫理的種類與實施細則

  管理倫理的標準是由許多因素形成的,如社會的一般規範和價值觀,個人在家庭、宗教、教育和其他組織中所獲得經驗,所以管理倫理和個人倫理是不盡相同的。
  

卡羅(Archie B Carroll)在其文章中提出,在管理倫理判斷上,有三種主要的不同特徵的經理人。

第一種是不倫理的管理人,即是只關心公司的收益獲利率,對其他方面的期望完全與予漠視,將法律視為必需克服的障礙。在做決定時只考慮"我們的行動與決定是否能賺錢"而其他事完全不關心。
  

第二種是倫理的管理人。倫理的管理人也希望成功,但他們的行動,決定都在倫理的範圍之內,並且尋求一個公平、公正的方法。
  

第三種是處於倫理與不倫理之間的經理人,有些經理人在做決定時並不考慮到倫理道德的問題,他們認為倫理道德應是用在生活的其他部分上,而非在商業做生意上。另有部分經理人則在做決定時,完全未注意到所謂的倫理不倫理或道德不道德的問題,此類的經理人通常將追求利潤視為目標,以他們的期望任意行為,很少會注意到們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除非受到外來的壓力或強烈批評。

企業倫理實施細則


「沒有笑臉的人最好不要做生意。」微笑令人容易接近。微笑也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伸手不打笑臉人可說是最傳神的一句話,有笑容的人,常常是樂觀進取、態度良好、樂於助人的一型,從事推銷最容易散發熱能,感染客人。

微笑!能幫你帶給別人一種友善、柔和的感覺。當你有困難時,它是第一個幫你解決困難的人,它更會引領著你走向一個燦爛的前程。

微笑!在你的一生中與你的為人處事是息息相關的。假使一個人,每天都扳著臉孔,那麼請問有誰肯親近你?相信都是畏而遠之,這將是你的一大損失,因為你會失去了許多從別人那可得到的知識、經驗等。

微笑!它象徵友善、甜美,同仁們!假使你不能像彌勒佛一樣的開懷大笑,那就微笑吧!因為它往往是為你開啟前途的金匙,同時也帶給別人快樂!

對自己的一切充滿信心,從不自暴自棄。對事物的看法,常採積極角度,認為凡事都有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法,不只看到問題,更能看到機會,並且利用資源朝機會去努力。他能夠用肯定的語氣,來敘述事情的始末,找出符合邏輯的解決方案。

讚美!人總會認為自己所有的是最好的,尤其更喜歡聽到別人給自己的讚美言詞。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將心比心,如果我們也能多讚美別人,不但表現自己的氣度,也給了別人很大的鼓勵。

讚美!這不是巧言令色使人空歡喜,更不是欺騙自己,不是發自內心的讚美。真正的讚美是發自內心的,一點不虛的。任何人都有其優缺點,世上是難得十全十美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優點時,請你不要吝嗇給別人一些讚美吧!不僅使人覺得快樂,也常能增加自己的幸福。

關心!即是時刻都能為別人設想,關心別人的生活,關心別人的健康,關心別人的工作,關心別人的心情等。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來關心。

解決方案

李總統登輝倡導講清楚說明白!各說各話怎講的清楚?說的明白?不如講清楚寫下來。

不論老板或客戶問題發生,立即解決絕不延後。

認賭服輸,立即改善離岸不遠。

自我把握創造品質人生。

 

八、經理人的倫理原則

何謂管理?常見的解答,無非是『管人理事,為之管理』、『集眾人之力,完成組織之目標,即為管理』,但實際上,此一問題卻一直是企業經營管理者所欲追尋的真理與答案。  

 究竟何謂管理?究竟何謂管理?如果『管理』可以用三言兩語即得結論的話,相信長久以來,管理界就不會出現如此熱鬧的百家爭鳴之局面了!順著歷史的演進,不難發現,隨著時間與潮流的變遷,管理的核心,呈現著不斷改變的趨勢,起自著重現場效率、明訂制度的古典學派、直至追求『快樂員工即有較高工作效率』的行為學派、至假設合乎邏輯之決策與經營均可予以數量化與模式化的管理科學學派、到近期以綜觀切入經營思考層級的系統學派,以及因應環境而變動的權變學派,不難發現,隨著整體潮流與脈動的改變,管理的重心亦隨之更替。 

        員工意識抬頭時,古典學派即沒落,行為學派就興起;員工訴求過高引致勞資爭議與員工怠工時,行為學派即蕭條,管科學派成顯學;營運問題的非結構化決策問題日益增加時,管科學派即沈寂,系統學派與權變學派即風行是故,何謂管理,我個人覺得,『管理無定論』,隨著管理學派的興衰起伏,我們不難發現順應潮流與趨勢,管理中,唯一恆常不變的,即是變動!!每個人與企業的倫理標準不同,而且很難替每種狀況訂下準則。但仍有一些共通的原則協助經理人在做涉及倫理的決定時為依據。

公司曾發給員工一份倫理規則,以為員工遵守的依據;其中包括:

 
守戒心 遵守正確得法律,現代臺灣法律因人與事,產生不同解釋,守法但求無愧於心。
誠實心 公平並正確的說出事實,
公平心 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
關愛心 關心公司的行動是否影響到別人,並使盡所能使這些影響成為有益的
鼓勵心 尊重他人,即使失去了生意也一樣。

二千零一年四月七日有幸與大學同學張大哥鵬生、譚大嫂慧莉、鄭大哥暄伉儷共進午餐,自性本是彌陀。依心性的道理說,自他本來是不二的,念佛人不生不滅的心性與彌陀佛不生不滅的心性毫無差異,故念彌陀即是念自性之佛。後學本是癡是愚癡,愚癡的不明白我之真相,這叫做我癡。秉持一切智無所畏,後學敢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說障道無所畏,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自信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榮譽心使然,強烈的企圖心、責任心、恆常心與忍耐心必然漸進而為無畏心。

溝通倫理

「透過他人將事情做好」是管理者工作的本質,因此「要求他人將事情做好」是管理者所被賦予的職責。當您被擢升為管理階層或銷售或客戶服務人員的那一刻起,您的價值不再是能獨力完成什麼,而是建立在您所帶領的整個團隊績效上。然而在擔任過一段時日的管理之職後,您發現獨力完成一項工作是一回事,但在團隊運作上發現全然不同的結果。原因即在於「管理」是個牽涉複雜、經緯萬端的遊戲,遊戲過程中所加進的「人性間的互動」因素,使得管理遊戲變幻莫測、不易掌控。

事實上,人生管理的最大變數就是“人”,實行人生管理者一旦能掌握此一層面,即可在這項遊戲中左右逢源!“人的管理”正是從人性面出發,提供一套完整實用的管理人的技巧,協助管理者在人的管理上收放自如、游刃有餘;讓管理者在回答下列問題時,皆為充滿信心的肯定句。

針對溝通對象的特性及環境需求,需要選擇最適當的管理風格嗎?擴大溝通對象的參與、獲取溝通對象的合作是成功的要訣嗎?您促進人際互動、凝聚向心、強化生活組織與溝通對象的共識嗎?建立自動自發的生活組織工作團隊?善用回饋技巧,使激勵、諮詢及督導等管理行為發擇正面效果?協助溝通對象成長發展,滿足其成就感及品質人生的需求?

目標

在於建立溝通的整體觀念與架構,並有系統地準備規畫一個溝通環境,使用溝通診斷方式得以提升溝通的技巧,充分掌握溝通的要領與運用。以溝通戰術及策略達成一致溝通目標。

一、進入溝通的領域

指導剛要:立禮意場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壹、包括溝通的定義及本質                               貳、溝通的心理戰

參、知己知彼之始計                                           肆、探查對手實力配合地與物整合

伍、雙贏的溝通                                                   陸、零和遊戲

柒、調息運功                                                       捌、談判出招

玖、成果分享                                                       拾、異常控制與劣跡處理

實施細則:戒除人我執此乃二執之一,即執著人體中有一個我的見解。與人我見二我見之一、如計有我、人、眾生、壽者等,都稱為人我見。

一、我相,即在五蘊法中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有我之所有;

二、人相,因為執著有實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場,就稱他人為人;

三、眾生相,與我對待的眾生不止一個,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別相,是為眾生相;

四、壽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執著壽命的長短。

二、溝通的準備:

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而諸佛所證的境界,正是這種諸法的理體,叫做入法界。工作必須以入法界之精神;需知凡事欲則立,不欲則廢。擬定溝通目標乃成功之始,如:
          壹、溝通的議題及議程安排
          貳、地點、期限、座位與溝通管道的安排
          參、溝通上場人數的規畫
          肆、鎖住立場
          伍、出口、退路沙盤推演
          陸、議題包裝
          柒、準備溝通過程表
          捌、準備溝通時的思考方向
          玖、拆招破擊–溝通野戰

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相大是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內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報化二身,教化眾生。此三大中之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於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溝通桌上
         問話與聽話技巧
         情緒的控制
         建立互信
         溝通如何開價
         溝通讓步的藝術
         溝通如何議價
         移步封喉–溝通絕招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不苦不樂受又名捨受,即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

 四、溝通致勝
         溝通基本戰術分析
         姿態性戰術
         黑臉、白臉、以弱對強
         誘敵深入
         拼圖式溝通
         溝通掛鉤與切割
         整批交易法、搭配
         終場報酬、壓力管理
         資源管理、公關與跨部門協調技巧

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無常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無常;非樂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的快樂,所以只是觀察諸法的苦而已;無我修也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無礙的真我,所以只是觀察五蘊之空而已。以上三修都是聲聞乘行人的劣三修。常修、樂修、我修。常修是菩薩知法身的理體乃常住不滅,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常的執著;樂修是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之樂,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苦的執著;我修是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我的執著。 以上三修是菩薩乘行人的勝三修。

九、結 語

何謂企業倫理?在顛覆傳統解放創意的國際運籌市場尚無絕對的答案。唯一可依循的,乃是你對於企業營運與倫理邏輯上的合理建構。在面面俱到的周延考量下,才能因應環境適時適所地迅速調整管理與倫理之方式。例如:群龍無首、員工昏庸時,應以獨裁、集權之方式予以管理;部屬專業能力強、問題較為結構化時,就放手予以充分發揮員工潛能,因此,何謂管理?別在乎何謂管理,應問問你自己,依據你所吸收的管理知識,在合乎邏輯、切合趨勢的前提下,請問,何謂『屬於你自己的倫理管理』?這比尋求倫理管理為何一項標準解答更重要。

雖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許多是來自於工會,消費者運動,及環保運動等之壓力,但是企業是否應善盡社會責任的問題已受到肯定。並且人們發現,過去與現今人們所受的種種苦難,導源於人類自私的心態,重視金錢物質的掠取,輕視精神文化之發展,故而現今社會強調倫理的重建。如同蕭新煌教授所言,遵守企業倫理,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創造更多的利潤,同時也能回饋社會。企業體不但要先從「利己」的社會責任做起,更要有意從「利己」的責任提昇到「利他」的倫理層次,以塑造一個名實合一的現代的倫理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