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對我國產業發展之影響 歐洲聯盟倉儲配銷系統 歐聯零售通路最新發展趨勢
電子相關產品組件海外市場 電子電器產品之產銷及競爭現況調查 美國經濟現況趨勢
 


加入WTO對我國產業發展之影響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前身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簡稱GATT)。

GATT自1948年正式實施以來,先後歷經八個回合談判,前五個回合重點在於降低各成員之關稅,至第六回合即甘迺迪回合和第七回合即東京回合,方將重點轉為非關稅貿易障礙之排除,成效卓著。進入1980年代後,國際間新保護主義盛行,區域組織興起,威脅多邊貿易體系之運作,故各會員國遂於第八回合(烏拉圭回合)結束時決定另行成立WTO,並於1995年1月1日起正式運行,以有效執行烏拉圭回合之各項決議。

我國原為GATT原始締約國,後因政治因素退出。但鑒於近年來我國既已成為全球貿易大國,且經貿體制漸趨自由化及國際化,在政治敏感度較低的國際經貿組織中,理應有一席之地。政府當局經過審慎評估後,毅然決定重回GATT。隨著WTO的成立,於1995年12月1日我國之申請案即轉為申請加入WTO。 WTO所涵蓋範圍相當廣泛,除了傳統的商品貿易外,舉凡和投資、服務業、環境保護、智慧財產權以及政府採購等相關之議題均包括在內。

由於國際資訊產品大廠如Compaq、Intel、IBM、HP等,為接近歐洲市場,故多在英國設立生產據點,而我資訊業者為承接上述大廠之OEM / ODM訂單及處理產品之售後服務等業務,大多追隨上述大廠前往英國設立生產組裝據點或發貨倉庫。再加上目前資訊業流行接單後生產(BTO)的模式,國際大廠對我代工業者所下之訂單雖然越來越多,但交貨時期也隨之縮短。為配合上述大廠之需求,我資訊業者除個人電腦系統業者必須隨之前往設立據點外,相關上下游之業者如機殼、電源供應器、監視器、光碟機等業者,也無法避免地必須前往設立生產組裝抑或行銷據點,所以在全球主要地區設立據點,已成為必然之趨勢。而我業者在設立據點前之考慮,以及設立後之營運管理,皆需有充分之資訊及前人之經驗供參考,以便能夠掌握全球運籌管理趨勢之脈動,俾可因應其所帶來之影響與衝擊,並進而將其效益發揮到極致。物流運籌(Logistics)已成為今日企業擬訂競爭策略中重要的一環,無論在降低成本、強化品質、創造價值或產品區隔等方面,都需將物流運籌系統與作業環境納入策略考量。在企業進行物流運籌全球佈局時,營運地點選擇為一項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就是業者如何選擇一個營運據點,使營運效率極大化、成本極小化,且又能符合企業營運策略之各項基本需求。

 


歐洲聯盟倉儲配銷系統

從營銷環境來分析,歐洲市場幅員廣大,依據貿易依存度與市場特性,可劃分為歐洲聯盟(EU)、中歐自由貿易區(CEFTA)與獨立國協國家(CIS)等三個經濟區。其中,歐洲聯盟不僅是此區域中購買力最強者,也是歐洲經濟活動的聚集地。整體而言,歐聯境內的運輸網路、通訊硬體設施及海關電子作業系統發展皆已相當完善。因此,如何利用各會員國的競爭優勢,將有限資源作一有效配置,將成為業者在規劃營銷據點時的重要考量要素之一。

以德國及荷蘭為例,不少跨國業者已利用其先進的倉儲配銷系統,與專業配銷業者(3PL, third party logistics)合作從事泛歐性的配銷作業。德、荷配銷業的競爭優勢在於軟、硬體配銷環境已相當成熟。從專業配銷區的開發(如:荷蘭的"Distriparks"與德國的"GVZ"),至先進的倉儲管理系統(如:荷蘭的"Type E bonded warehouse"),以及專業的管理人才,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整的物流配銷產業(logisitics industry)。此外,德國與荷蘭的配銷業尚具有兩大特色,一為依據產業(industry specific)與市場特性(country specific),提供不同層級的加值型服務,另一則為泛歐性配銷網路的佈建,透過綿密的運輸網路聯繫,貨物可在24-48小時內運抵歐洲大部份國家。這也是愈來愈多業者在經濟規模的考量下,選擇將配銷作業外包專業配銷中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策略性營銷地點選擇而言,我商在歐聯境內所設立的營銷據點集中在英、德、荷法等國。在中、東歐地區,我業者主要分佈於俄羅斯、匈牙利、波蘭及捷克等國。以此次實地查訪的德國與荷蘭為例,德國台商主要集中在漢堡 (約有60-70家台商)與北萊茵邦(約有120家台商);而荷蘭近130家台商則分佈在Rotterdam與週邊的城市Schiedam Capelle A/D IjsselAmsterdam與週邊城市HoofddorpDen BoschEindhovenNijmegenLelystadRoosendaal等地。至於那一個地點可以成為「策略據點」,往往取決於企業本身的策略規劃。

 

 


歐聯零售通路最新發展趨勢

歐聯零售通路發展至今,多以跨國性連鎖店形態經營。1997年歐聯零售市場規模為1兆7,300億美元,大於美國及日本,可視為世界上第一大的消費市場。其中,德國為歐聯第一大零售市場,年營業額達4,100億美元,其他依序為義大利、法國及英國。歐聯市場擁有高所得的消費者,注重休閒生活,產品品質及零售商的售後服務,也相對刺激當地大型連鎖店的發展。

德國的零售通路由於城市及人口發展平均,因此店數多而廣的折扣店最具特色,使得德國的個人零售金額占個人GDP比重較低。法國是歐洲量販店的起源地,因此當地大型連鎖店發展較早,通路集中度最高。英國則由於都會發展密集,造成大型超市及量販店主導其零售通路。另受到美國Wal-Mart於1998年進軍德國市場,及1999年預計購併英國第三大超市ASDA的影響,歐聯連鎖店由於懼怕Wal-Mart繼續購併其他歐洲零售業者,而紛紛加速購併的腳步。此外,個人電腦進入歐聯食品連鎖店銷售,亦使歐聯當地個人電腦的零售通路大亂,而進入重整的時期。

歐聯零售通路由於發展成熟,大多以連鎖店形態經營。歐聯連鎖店以德、法、英零售業者為主,在市場飽和、競爭激烈的情形下,紛紛採取縮短通路,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並增加採購進口產品的數量。

泛歐性的連鎖店大多集中採購進口產品,透過設立在海外的IPO、代理商、或是進口商來採購,其中也有許多直接購自製造商,由於歐聯以外許多國家的生產成本低,為了降低進貨成本,未來泛歐性連鎖店將會增加採購進口產品。

歐聯連鎖店之進口產品的供應來源中,有大部分來自亞洲,主要是中國大陸、香港、泰國及我國等。其次為中、東歐、中南美洲。連鎖店業者採購產品決策過程有其特定的流程,彼首先挑選適合該通路之產品、詢價、議價、新產品則必須經過安全檢驗,供應商的工廠、製作流程、勞工必須符合規定。供應商接獲訂單之後,必須配合其物流系統的包裝,及時交貨。違約的廠商,將面對罰款、及負擔昂貴的空運費用。由於供銷雙方需密切配合,因此,歐聯連鎖店傾向與現有之供應商維持長期的供銷關係。

目前我國許多業者與歐聯連鎖店之往來,大都透過其在亞洲的IPO、或當地進口商。另外,由於連鎖店採購經理每年定期前來亞洲參觀重要的展覽,因此,我商如有意開發連鎖店通路,宜積極參與重要的國際性展覽。另外,透過與連鎖店關係密切的進口商,亦可有效的開拓當地市場。

為因應歐聯通路生態的快速變化,我商除應深入瞭解歐聯零售通路各業者經營之特色,尋找合適的通路業者,及維持長期的供銷關係外,更需加強開發新產品,彈性運用行銷策略,才能擺脫他國削價競爭之威脅,進而擴大我國產品在歐聯市場的占有率。

當企業在選擇歐聯策略性據點時,可以從總體環境與個體考量兩個層面來評估。以整體環境而言,歐聯的投資優惠政策與勞工成本為多數業者的考量重點。目前在歐聯的發展區域(Development Zone)設置據點,除了可以申請歐聯"OBJECTIVE"區域補助金之外,各會員國政府與該地區政府亦會提供稅賦減免。就勞工成本而言,在中、東歐國家加入歐聯之前,南歐為歐聯境內勞工成本較低的區域。21世紀初,俟中、東歐國家加入歐聯後,勢將會引發另一波的泛歐據點重整。在企業個體考量方面,不同的據點功能亦會影響據點的選擇與設置。如:泛歐配銷中心、泛歐客戶服務中心、泛歐維修中心、泛歐研發中心與歐洲地區總部的設置,皆有不同的考量要素。

除了從整體層面與據點功能的劃分來評估歐聯的策略性據點之外,本次市調國外查訪部份係選擇歐洲第二大消費市場-法國與第二大轉口國-比利時。調查發現概述如下:

法國境內共分為22個省份,綜觀整體物流條件與地理位置,適合設置配銷據點的區域有(1)ILE DE FRANCE,座擁歐洲第二大航空貨運轉運樞紐戴高樂機場"CDG"(2)RHONE ALPES,法國南部的經濟重鎮與交通運輸樞紐(3)NORD-PAS DE CALAIS,其首府Lille為跨國企業與連鎖店集團設置配銷中心之主要集中地、(4)ALSACE,其首府Strasbourg為歐洲議會所在地,亦是主要泛歐運輸網路之匯集點。此外,位於法國與瑞士邊境的"EuroAirport"則為法國境內第二大貨運機場,(5)NORMANDIE則座擁歐洲貨櫃吞吐量第五大之"LE HAVRE"港,港區配銷專區腹地廣大(6)PROVENCE-ALPES COTE D'AZUR則座擁地中海區的主要轉運港Marseille (7)LORRAINE是法國境內唯一與德國、盧森堡及比利時交界之區域。BENZ與SWATCH集團合作生產的"SMART CAR"即在此區組裝並配銷至歐洲市場。

比利時分則為三區:北部荷語區"FLANDERS"、中部法語與荷語區"BRUSSELS"、以及南部法語區"WALLONIA",各區皆有自己的議會。工、商活動主要集中在"FLANDERS"及"BRUSSELS"地區,同時由於此區的物流基礎設施完善,成為各跨國企業進入比利時設置配銷據點時的首要選擇。至於南部的"WALLONIA"地區為傳統的重工業與農業區,隨著重工業的沒落,此區政府一方面積極投資基礎設施與配銷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則提供優惠之稅負,以吸引外資進駐。

 

 


電子相關產品組件海外市場

電子零組件是所有與電子相關產品的基礎,不僅是我國電子產業的重要支柱,在全球各類產業中亦有其地位。電子零組件的發展影響了產品的進步,但電子產品市場的擴張也帶動了業者對電子零組件研發的投入。

在全球電子零組件市場方面,1993年至1995年,全球電子市場有4─6%的成長,預估1996年仍可維持緩慢的成長,而電子零組件業則在資訊及通訊產業的帶動下,可望有較佳的成長空間。在市場方面,亞洲各國不僅是全球電子零組件的主要貨源,更在大陸廣大且快速成長的市場帶動之下,亞洲電子零組件市場的發展潛力正日漸顯現並受到注意;雖然美、日兩國的電子零組件市場即合佔全球市場的55%。在產品項目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及市場的迅速擴張,與多媒體相關電子產品的零組件,如LCD、CRT、IC及PCB等有較大的成長空間;而個人通訊設備的暢銷,使得微型電子零組件,如chip capacitor、chip resistor等的需求亦隨之增加。

在重要的電子零組件產品項目上:

1. 彩色CRT(彩色陰極射線管)

雖然亞洲仍是最重要的生產供應來源,但NAFTA的成立為美、墨在生產區內較大尺寸的CRT提供了有利的競爭條件,且已有一家生產CRT的美商投入生產彩色監視器用之CRT,預料將會有其他美商跟進。

2. I.C.(積體電路)

由於資訊及通訊產品的普及並擴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I.C.之需求亦日益增加,估計 1998年時市場可達2,330億美元,至2005年時,更將擴增至8,000億美元。但精密度的 要求提高,使得新建一座I.C.工廠的投資金額高達10億美元;在資本及技術密集的 情況下,使得I.C.市場形成趨向於寡頭競爭的情況。而亞洲的半導體市場成長最為迅速, 歐洲方面的重要性則日漸減退。

3. 電容器

電腦及通訊為電容器最主要的市場,全球50億美元的電容器市場,上述兩項產業即佔了 30%的消耗量。縮小體積、減少能量消耗將是電容器發展的方向。

4. 連接器

全球的連接器市場在1994年獲得了復甦的機會,成長了8%,達到167.8億美元的規模,北美成長11.2%,歐洲亦有5.5%的增幅。主要的成長動力來自資訊業,但汽車用連接器隨著汽車電子控制日益增強的情況下也有相當的成長。在用途方面,印刷電路板連接器佔第一位,佔四成;I/O連接器則居第二位。

5. 印刷電路板

 

印刷電路板在資訊及通訊業的帶動下,不僅市場維持成長,甚且造成缺貨的現象,尤其是以玻璃纖維布製成的高精密度印刷電路板。車用印刷電路板的需求亦日漸殷切;而軟性印刷電路板的特性使其在電子產品輕、薄、短、小的趨勢下,重要性日顯。

在各個電子零組件市場的現況方面,亦有不同的發展情況:

1. 美國

美國電子業在1995年約有12%的成長率,遠高於其GDP的成長。美國電子零組件業在同年更有20%的成長率,成為美國電子業中第一個產值達到1,000億美元的次級產業。而NAFTA的作用正日漸顯現,是否會對我電子及電子零組件業者形成強力競爭,值得注意。

基本上,美國電子零組件的生產方面的動力來自於半導體零件,其他項目,如電容器、電阻器、印刷電路板及連接器等則多僅能維持。但在進口方面則仍呈大幅成長,1994年,美國進口的電子零組件佔全部進口電子產品的31.27%,半導體零件為最主要項目,進口的成長幅度也最快。電子管方面日本是最主要貨源;被動零件的主要供應國則是日本、中華民國、墨西哥及加拿大;日本、南韓及馬來西亞則是美國半導體零件的前三位供應國。

相對於進口,半導體零件亦為美國最主要的電子零組件出口項目;印刷電路板則是出口之被動零件中最主要項目,但入超狀況亦最嚴重。加拿大、墨西哥及英國為美國被動電子零組件的前三大出口市場。在半導體零件方面,美國的出口成長有加快的趨勢,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日本為前四大出口市場,中華民國居第五位。

2. 日本

日本以電子立國,電子工業為日本第二大產業,其中電子零組件佔日本電子工業總產值的40%,出口額則佔電子產品出口總額的58%;電子零組件業支撐著日本電子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隨著日本電子工業的興衰而起伏。

基本上,日本電子零組件業的生產已從1991年下半年的泡沫經濟崩潰後景氣的谷底逐漸回昇。在被動電子零組件方面,雖然產量增加,但因日圓上漲及下游業者的降價要求,整體金額不增反減。監視器用之彩色陰極射線管受日圓升值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的競爭,外銷環境惡化,但賴國內需求的支持,仍有成長;積體電路則因國內、外需求暢旺, 1994年產值較1993年成長14.2%;而液晶顯示器受利於筆記本型電腦的暢銷,1994年的產值成長了38.5%,為電子零組件中成長最快的項目。

日本電子零組件1994年出口值較1993年成長15.4%,佔電子零組件產值的74.9%;其中以積體電路佔最大宗,成長了28.6%,陰極射線管則居第二位,但金額逐年衰減。亞洲為日本電子零組件的最主要出口地區,佔總額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美國及歐盟。進口的電子零組件佔日本內需的比率亦逐年成長,積體電路仍為最主要項目;我國為日本印刷電路板的最重要進口來源。

3. 法國

法國電子零組件業自1990年以來持續的低迷景氣現象,到1994年終於有了復甦的跡象。以被動電子零組件而言,1994年較1993年成長了5.5%,主動零組件則成長了24%,其中以積體電路增加了37%,表現最佳。復甦的原因在於客戶重建存貨,通訊市場需求翻升,且業界已擺脫以往對航太及軍火工業市場的依賴,轉而注重消費市場的結果。

歐盟是法國被動電子零組件的最主要出、進口伙伴,分別佔該項目總額的59%及56%,美國則分居第二位。

在主動電子零組件方面,電子管(Electron tubes)的表現最佳,1994年出口成長27%,進口成長14%;積體電路的出、進口成長率分別是20%及17%,法國有3億法郎的逆差。

基本上,法國電子零組件的銷售有大型集團化的現象,4家主要電子零組件經銷商即佔有該國經銷市場的63.3%。但中小型獨立經銷商亦隨之興起,主要在被動零件方面與大型經銷商仍可一搏,但在主動零組件方面,則仍是大型經銷商的天下。

4. 巴西

1995年巴西電子零組件生產廠商約有200家,自該年年中以來,巴西幣對美元大幅貶值,導致出、進口均受到競爭力衰退的壓力,且政府採高利率政策,使巴西電子零組件業的投資及市場均大量減退,經營頗為艱困。

我國出口至巴西的各項電子零組件金額雖均有成長,但市場佔有率卻反而後退,可知我商在拓展巴西市場所下的功夫仍比不上其他國家。

5. 新加坡

電子工業為新加坡的主力產業,佔星國工業總產值的一半。新加坡的電子零組件業的最重要項目為半導體業,1994年的產值較1993年大幅成長了61%,而隨著市場的需求提昇,業者均積極投入提高產能,預期未來幾年仍可維持較高比率的成長。

新加坡1994年的電子零組件出口金額較1993年亦增加了60%,佔全部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的34%,也是所有電子產品項目中,出口成長最快速的。電子零組件中積體電路的出口比重達51%,1994年的成長比率達69%,主要市場為美國及馬來西亞,對馬來西亞的出口在1994年急速成長了237%。

反之,新加坡電子零組件的進口亦呈增加的趨勢,1995年上半年的進口金額即超過1992 年的全年進口額,1994年的成長率達44%;其中積體電路成長了56%,主要來源為日本、馬來西亞,1994年自馬來西亞進口者成長了一倍。不論進、出口,馬來西亞均為新加坡的主要市場,可見兩國地緣及產業分工密切的關係。

6. 印度

印度電子業在政府實施經濟改革之後,預期將有大幅成長。1992年,印度電子零組件產值僅佔該國電子業的18.85%,為7億2,000萬美元,至1994年成長至9億3,750萬美元。其中以彩色電視機用陰極射線管的成長比率最高,達49%;而在他國多為最重要零組件項目的積體電路,印度在1994年的產值甚且衰退了24.9%,可見印度電子零組件業生產及投資尚未能跟上國際潮流。

故而印度一般電子產品(收音機及黑白電視機除外),均有35%~40%的零件須仰賴進口, 1994年印度電子零組件的進口值為4億6,875萬美元,1995年估計達9億美元,遠超過原估計的6億美元。進口來源主要為美、日,但近來亞洲其他國家的電子零組件亦逐漸進入日本市場。

7. 香港

香港的電子業在1989年時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工資及廠房租金的大幅提升,部份電子廠移至大陸生產,而香港本地則執行附加價值較高的製程,在分工配合之下,香港電子業產值逐年提高,1988年為高峰,達84億美元,1994年為74.5億美元。香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則自八十年代開始復甦,至1994年,香港電子零組件產值已佔整個電子業的70%,出口額亦由1985年的13.4億美元增加至1994年的53.3億美元。

在出口方面,中國大陸在1993年取代美國成為香港電子零組件的最大出口市場。而新加坡市場的重要性亦日漸提升,日本及德國則分居三、四位。

 

 


電子電器產品之產銷及競爭現況調查

摘要

一、美國、西歐及日本是全球家電產品市場的重心,也是全球家電產品之三大生產基地,歐美及日本近年來雖然面臨亞洲國家之激烈競爭,但這些地區的國家挾其龐大之內需市場,仍足以支撐其國內家電產業,故其國內家電產業之產值仍然相當可觀。

二、近年來,隨著積體電路技術之提升,消費性電子產品正朝向輕、薄、短、小之方向發展,而數位式傳輸技術之研發成功,亦使該類產品之品質大幅提昇。

三、雖然目前美國、西歐及日本是全球三大家電產品之生產基地,惟其生產成本日益增高,部份產品已喪失國際競爭力,亞洲逐漸成為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之生產重鎮。

四、我國電子電器產業主要出口產品在美國、歐聯及日本市場競爭地位各有強弱不同之表現,基本上以黑白電視監視器和防盜器(包括火災警報器)兩項產品最具競爭力;最不具競爭力之產品為彩色陰極射線電視影像管、磁帶式錄放影機、食品碾磨混合器及果菜榨汁機。

五、我國電子電器產品在國際市場行銷,美國買主主要考量重點為價格競爭力及付款條件,歐聯及日本買主則以產品品質及安全標準為首要考量重點。

六、為改善並加強我電子電器產品國際競爭力,短期內業者可 

(一)保持積極、主動、靈活特性,維持我商競爭特色。 

(二)積極申請ISO認證,加強買主採購信心。 

(三)加強拓展日本市場,以策略聯盟方式開發中東、中南美及東南亞市場。

(四)利用歐聯新近逐步取消主要競爭對手國如馬來西亞、香港及韓國、新加坡優惠關稅措施,加強拓銷歐聯。 

(五)美國將不再對我消費性電子電器產品提傾銷控訴,加強拓展俾恢復往日市場占有率。 

(六)重視各項安全規範,因應環保趨勢和資源回收,創造市場拓展新契機

七、為改善並加強我電子電器產品國際競爭力,在長期努力上,業者可 

(一)加強產品外觀及功能設計,投入更多R&D於新型電子產品產製。 

(二)落實國際分工策略,提升競爭力。 

(三)結合資訊數位技術投入家庭多媒體相關產品研製。 

(四)加強關鍵零組件自製。 

(五)培訓優秀人才,共謀企業之永續經營。 

(六)產品開發朝創新性領域進展,生產策略朝自動化、標準化邁進。

 

 


資訊產品之產銷及競爭現況調查

摘要

一、全球資訊市場1995年預估將較1994年成長39.3%,達3,953億9,200萬歐幣。

二、全球資訊產業硬體部份以個人電腦及工作站為主要成長項目。

三、全球資訊產業行銷通路變化快速。

四、個人電腦1995年時以486級為主流,但1996年起將以Pentium/586為主流。

五、我國宏碁電腦已成為全球個人電腦前十大廠商之一。

六、監視器仍以14吋為市場主流。

七、我國資訊產業產值1994年時次於美、日、德為全球第4大國,1995年預估可超越德國而成為第3大國。

八、我國資訊產業1994年硬體產值115億7,900萬美元,較1993年成長19.5%。

九、資訊產業大宗產品個人電腦及監視器,均以我國為首位。

十、我國關鍵組件製造實力如LCD、CPU、DRAM仍待加強。

十一、全球NII計畫提供無限商機。

十二、亞太將成為資訊產品生產重鎮。

十三、我國資訊業主要出口產品在美國、歐聯及日本進口市場中最具競爭實力產品為鍵盤終端設備(包括其他輸出輸入單位,含滑鼠),和數位式計算機兩項, 最不具競爭實力產品為磁碟機。

十四、我國資訊業產品在國際市場行銷,不論美國、歐聯或日本市場買主皆是以產品品質為最重要考量重點,次為價格競爭力,再次為準時交貨程度。

十五、改善並加強我資訊產品之國際競爭力,短期內業者可:  

(一)保持積極主動靈活特性,維持我商競爭特色。 

(二)重視售後服務品質及發貨效率,慎選各國合作夥伴。 

(三)投入申請ISO認證工作,加強買主採購信心。 

(四)利用日圓升值契機,加強資訊產品對日拓銷。  

(五)利用歐聯最近逐步取消主要競爭對手國如馬來西亞、韓國、香港、 新加坡優惠關稅措施加強拓展歐聯市場。  

(六)加強售後服務能力。

十六、為改善並加強我資訊產品之國際競爭力,在長期努力上,學者可:

(一)加強關鍵零組件之自製。  

(二)加強研發,推出新產品時效不可落後太多。 

(三)投入自動化生產,統一零件規格,降低購入成本,提升競爭力;在具比較利益之海外生產地,考慮海外投資分工合作。  

(四)有意經營品牌業者需重視企業形象之維持,故舉凡系統規劃、軟體服務、維修迅速、顧客服務等皆是建立品牌知名度時機。  

(五)不宜過度擴張信用。   

(六)配合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計劃,投入多媒體市場,爭取先機。  

(七)利用我國資訊工業完整上、中、下游體系,構造有活力組織網,透過政府規劃,發展資訊業成為在世界第三大資訊供應國。

 

 


美國經濟現況趨勢

1.美國經濟繼續成長與繁榮

1998年美國經濟持續成長與繁榮,國內消費強勁,失業率、通貨膨漲率仍為近年以來最低水準,美國政府亦於近三十年來第一次消除預算赤字。預估美國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9%,與上年相同,仍高居七大工業國之冠。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在1998年三度宣布調低利率,以對抗全球信用緊縮之危機。聯邦基金利率目前為4.75%,重貼現率為4.5%,創近四年之新低。聯準會之降息決定亦推動其他國家採取同樣措施,有助促進全球之經濟復甦。1999年美國仍將受海外經濟及金融情勢之左右,其經濟雖能維持溫和成長,惟預估其成長率將降低至1.5%至2%之間。

2.貿易逆差持續惡化

全球性之金融危機對美國貿易造成衝擊,陷入經濟衰退的國家大量減少進口美國商品,另卻向美國銷售本國之廉價產品,致使美國之貿易逆差更趨惡化,1998年全年將超過2,000億美元。針對受金融危機影響之亞洲及中南美洲各國,美國行政部門推動挹注IMF基金,以協助該等國家經濟復甦,擴大購買能力;美國對於日本之貿易逆差雖有改善,惟金額仍然龐大;美國對中共之逆差逐年增加,以致造成政治上之壓力,美國若干官員甚至建議動用三○一條款解決中共之貿易障礙問題。經濟學者已提出警告,貿易逆差之持續惡化將危及美國經濟發展,且使美元面臨貶值之壓力。面對貿易逆差問題,美國業者已增加對亞洲之進口品提出反傾銷控訴,美國政府亦催促貿易夥伴加速開放市場,以拓展美國產品之出口。

3.農業危機

1998年美國之穀物,如玉米、小麥、大豆等豐收,惟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削減進口美國穀物之需求,使得穀物之價格較上年下跌四分之一。其他之農產品和部分產區由於乾旱影響收成;部分牧場則因缺水,牧草無法生長,牛隻被迫提前送往市場交易,致使市價更形下挫。上述因素造成美國之農產品收入損失高達80億美元,農民之生計遭受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之打擊。

4.企業之購併與裁員

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帶來之經濟不景氣,1998年美國大部分之製造業面臨出口市場及盈餘縮減局勢。為加強公司之競爭能力,美國之大型企業加緊進行併購,如克來斯勒(Chrysler)與德國之賓士(Benz)汽車公司,美國線上(American on Line)與網景(Netscape)公司,艾克森(Exxon)及美孚(Mobil)石油公司等。除此之外,世界最大飛機製造公司波音(Boeing)公司宣布至2000年底將裁減4萬8,000名員工,嬌生(Johnson & Johnson)製藥公司宣布關閉36家工廠並裁減4,000名員工等。1998年美國之企業迫於世界經濟不景氣之壓力,裁員人數將高達62萬5,000人,係近十年來公司裁員人數最多之一年。

(二)重要經貿情勢與措施

1.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之滋長

由於亞洲及蘇俄、中南美洲金融危機相繼發生,時間持續甚久,超過預期,導致全球各地貨品集中銷往美國等少數景氣未受嚴重影響之國家及地區。美鋼鐵業者除指控俄羅斯、巴西、日本傾銷外,並遊說國會提出法案,要求行政部門遏止各國低價鋼鐵產品之進口。預計近年內對進口鋼鐵產品,或其他產品如半導體等進行檢討或採取傾銷案指控等貿易救濟措施之機會將趨頻繁。

2.快速立法(Fast Track)授權未獲通過

美國欲於全球經貿事務繼續扮演主導角色,則須積極參與多邊或區域之貿易整合與談判。然美國會前所授與行政部門之「快速立法」自1996年屆滿。另一方面,國會兩黨與勞工團體對全球化,特別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是否有損美國經濟各有不同之詮釋,對於快速立法之授權因而產生歧見。1997年底行政部門因未能說服足夠議員支持,該案爰未在國會進行表決。1998年柯林頓總統仍將促請國會通過「快速立法」案列為優先目標,惟因議員支持度仍然不足,行政部門不願國會貿然付諸表決。1998年11月國會舉行期中大選,「快速立法」案成為共和、民主兩黨在選前之政爭工具。共和黨為爭取商業暨農業界選票,乃推動該草案於9月25日在眾議院進行表,結果該案以243票對180票遭否決。「快速立法」案在眾議院挫敗後,行政部門仍宣稱將在1999年新議會會期開始再推動該案之通過。
美國政府為促成國會通過「快速立法」案擬採取之相關措施,如制訂農業三○一條款,促使外國開放農產品市場,以及要求他國提高環保及勞工標準等,將對包括我國之貿易夥伴產生影響。

3.協助受金融危機影響之國家復甦

亞洲金融危機於1997年自泰國開始,隨即殃及南韓、印尼、日本、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巴西等國,身為世界超級強國,美國政府除對外要求歐聯與日本共同採取措施支撐全球經濟外,對內則幾度調降利率以刺激景氣,並要求國會通過179億美元撥款案以挹注國際貨幣基金會對抗金融危機。為加速全球金融改革,美國更於1998年10月5日在華府召開G22國家財政部長及央行總裁會議,討論各項解決方案。此外,美國亦要求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加倍提供援助,以協助受金融危機影響之亞洲國家建立足夠之社會安全網,幫助無辜受害之亞洲各國人民脫離困境。

4.運用多邊組織推動美國貿易政策

(1) WTO

美國於1997年成功地運用WTO談判完成金融服務業、基本電信及資訊科技等三大協定,1998年則擬在此基礎上繼續推動簽訂第二階段資訊科技協定,其後雖未能成功,惟已解決大部分問題。此外,更於今年5月份WTO部長會議中,成功地獲取1999年WTO年會主辦權,未來除將大力促銷其部門別之談判模式外,並將極力主導下回合談判之議題。

(2) APEC

APEC亦係美國推動貿易政策之重要管道,1998年之重點在於推動九項產品提前自由化,最後雖因若干APEC會員國不願配合,而無法於今年達成協議,惟美國已成功地將其轉移至WTO繼續討論。

(3) 資訊科技協定(ITA II)

資訊科技協定(ITA)已於1996年12月新加坡WTO部長會議期間,由美國等28個經濟體簽署ITA宣言,並於爭取其他11個經濟體同意簽署後,於1997年3月間在日內瓦正式定案。在美國大力推動下,各國自1998年2月份起開始就第二期資訊科技協定(ITA II)進行諮商,除擴大產品範圍,爭取更多簽署國外,亦將消除非關稅障礙列為重點。本項諮商原訂6月底結束,惟因若干國家對於產品涵蓋之範圍仍有意見,本案延至1999年2月再行諮商。

5.透過雙邊壓力,促使其他國家開放市場

美國與歐聯頃於1998年11月9日公布泛大西洋合作夥伴(TEP)之共同行動方案,雙方同意就標準及國內法規方面加強合作。另歐聯香蕉進口制度則為雙方貿易衝突焦點,美貿易代表白茜芙大使於1998年12月21日宣布,由於自WTO爭端解決小組及上訴機構判決歐聯香蕉進口措施違反WTO規範後,歐聯仍未充份修改相關規定,美國爰將依據WTO規定,引用對歐聯部分進口品課以100%關稅之權利,且預計最快於1999年2月1日即予實施。

南韓汽車市場開放為美國近年來關切問題,南韓在美超級三O一之壓力下,曾於1995年簽署備忘錄,應允開放汽車市場,惟美國認為韓國並未確實履行其承諾,故於1997年8月及9月再舉行雙邊諮商,並揚言1998年10月13日前不解決,將動用超級三O一,雙方於是在10月20日達成協議,另雙方並同意自1999年春天起持續就開放南韓汽車市場舉行諮商。
美國與加拿大間農業糾紛在1998年9月間蒙大拿等州拒絕加國載農產品之卡車入境後急劇升高,經雙方高層溝通後,於10月4日宣布達成協議,加拿大同意減少對美穀物進口之限制措施。此外,由於加拿大擬立法禁止業者販售以加國讀者為廣告對象之大多數外國刊物,亦引發美強烈關切。

6.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

1998年美國與中共間貿易逆差高達570億美元,中共已成為美國貿易逆差最高國,並成為雙方間主要關切事項。柯林頓總統於1998年6月赴大陸訪問,原先許多媒體輿論均認為本次柯江高峰會議係美國與中共WTO入會案談判進展能有重大突破之最佳良機。美國政府並於前兩個月積極派團赴中國大陸,與中共就WTO入會案各項議題進行談判,惟並無所獲。美方認為中共仍不願就各項議題之細節進行談判,且在重要議題之對案距美國要求仍有一段距離。另中共認為允諾人民幣不貶值對穩定亞洲金融極有貢獻,盼美方以政治考量,放寬WTO入會條件作為回報,惟美行政部門在國內商業團體之壓力,仍堅持中共WTO入會仍應以商業條件為基礎。1999年4月間中共總理朱鎔基訪問美國,雙方就中共加入WTO案有重大突破,柯林頓與朱鎔基發表共同聲明指出,美國支持中共於本年底前在良好之商業條件下加入WTO,並已指示雙方貿易部長繼續諮商,以期達成此一目標。

7.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進展

美洲34國領袖於係於1994年底舉行首屆「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高峰會議,決議於西元2005年前成立一北起阿拉斯加、南迄阿根廷之「美洲自由貿易區」,由於域內消費人口預計將達8億5,000萬、市場規模預估高達13兆億美元,故深受各國矚目。第二屆高峰會議則於1998年4月中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並決議正式宣告展開為期七年之談判,於2005年前成立自由貿易區;以及設置九個主要之談判委員會,包括市場開放、投資、服務業、政府採購、爭端解決、農業、智慧財產權、補貼、傾銷及平衡稅及競爭政策等。另外亦將設置電子商務專家委員會、較小經濟體諮詢小組及民間社會政府代表委員會等。

九個談判小組首次會議則於1998年9月間陸續展開,各小組主要討論1999年度工作計畫等程序性問題,並未對實質問題進行討論。九個談判小組預計於1999年9月前擬訂一附註解之大綱,羅列出各有關議題章節,惟各小組會有多詳細之大綱產生仍待觀察。一般預料,1999年將產生「混合之結果」,即各章節內容將詳簡不一,有些議題將很容易達成協議,因之將有詳盡之大綱;而有些議題有明顯不同之意見與立場,部分大綱將包括二至三個選擇方案以處理爭議性議題。此外,美國為落實美洲34國領袖於「高峰會行動計畫」中指示貿易部長會議「於公元2000年前達成談判具體進展,並於本世紀末前同意採行特定商業便捷措施」,已提出「具體進展/商業便捷」方案,包括「短期進展」(訂公元2000年前達成)與「較長期進展」(訂公元2001年至2002年前達成)兩大項。

8.電子商務興起

美國總統柯林頓係於1995年12月宣布成立「電子商務工作小組」,俾研擬電子商務相關政策。柯林頓總統繼於1997年7月1日公布「全球電子商務架構」,揭櫫美國政府對電子商務之五大原則,包括:私人部門主導、依據市場法則非政府管制、支持管制最少且簡單之法律架構、以不影響科技發展方式制定政策、推廣全球等。
1998年僅網路所需之基礎設施建設(不包括軟體),即對經濟成長貢獻40%。電子商務成長快速,原先認為過分樂觀之預測,嗣後均顯示預估過分保守。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已成為經濟實質成長之動力,五年前尚未存在,1998年使用者已超過1億人口。電子網路提供企業行銷之利器,開發新的顧客。網路不僅只是瀏覽之器具,未來勢必亦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之工具,如購物、訂票、旅遊等等。據分析指出,網際網路之使用量每一百天就增加一倍。1996年網路銷售金額尚僅30億美元,1997年已增至110億美元,預計2000年將達1,230億美元,2002年達4,000億美元。個人電腦相關產業對經濟成長之貢獻約30%至45%,未來由於網路基礎建設需求增加,勢將成為經濟成長之動力。預計2000年時,使用者將突破1億5,000萬。以北美地區而言,收音機問世30年後才有5,000萬使用者,電視機13年、有線電視10年,網際網路則僅需5年。網路產業將改變目前之電子產業。以網際網路為媒介所進行之電子商業活動,面臨金融、法律及市場開放等問題,美國除將透過雙邊諮商外,亦將藉由WTO、OECD、APEC等多邊管道,處理其中所涉之國際性問題。

(三)未來展望

  1999年美國之經濟可望維持溫和成長,惟貿易逆差仍將進一步惡化,面對廉價進口產品之激增,美國保護貿易主義之勢力將滋長,國會似將通過較以往更多之保護貿易法案。除此之外,美廠商對我各類產品提起傾銷控訴之機率亦有增長之可能,我宜審慎因應,俾繼續拓展美國市場及達成增進雙方經貿關係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