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超持戒研讀日記

二千零三年元月十九日

第四方運籌市場與願景

 

發展與現況《拾全球運籌計劃  兩岸互動中央廚房制度在航空貨運業執行之可能性《六》

兩岸互動中央廚房制度關鍵人與任務

資訊長(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這個在企業內部愈來愈熱門的主管,可得18般武藝樣樣精通,所有公司由內到外的流程,他都必須了解,同時掌握資訊科技的最新發展,將企業流程和資訊科技結合,創造商業價值和競爭優勢。其任務艱鉅,但在企業e化過程中,資訊長絕對是關鍵人物。他必須向上取得公司高層信任,以利推動組織變革,以及後續的e化投資;此外,他也必須向下說服其他同仁,讓他們配合流程再造改變工作內容。對於e化有很清楚的優先順序,那就是:創造商業價值第一,資訊科技第二。在規劃資訊專案時,如果同仁不能用一句話描述這個專案的商業價值,一定堅持不做。
在規劃專案之前,他會把這項專案所牽涉的流程變革相關部門同仁找來,與資訊部門同仁一起坐下來談,一方說出他們的需求,另一方提供資訊科技上的建議,共同討論定出方案。「一開始就要讓使用者加入,做好溝通,了解他們的意見,等到上線時再做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就容易,」變革管理指的是資訊系統改變流程和工作內容後,協助受影響的同仁適應新工作方法。
為了順利推行e化工作,應從各部門挑選對資訊科技有興趣的同仁,參與e化工作,成為種子部隊,做為各部門與資訊部門間的橋樑,把新的資訊科技訊息帶回部門,也將部門作業流程告訴資訊部門。

貳、品管經理

領導的四種能力相信在現代組織中缺乏遠見(願景)和觀念,是造成員工疏離感、覺得缺乏意義的最主要原因。人們對品質的稱許、感覺,包與生活中的意義,美感和價值的經驗緊密結合。品質觀念密切的是人們對其工作的奉獻品管經理是「追求卓越」計畫的主角。我們把Excellence譯成「卓越」,其實這與所深知的希臘價值是不協拍的,因為Excellence是一種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應是「止於至善」。「求全」是我們的標準,而欲達成它,就必欲有系統的思考及作法,而這可不是容易的。

不論垂直或水平整合,參與之個體必需學習,是為了勝任某一項工作或職能。學習是為了獲取某一項知識或能力。透過學習﹐可以重塑自我、突破自我。學習本身應無目的﹐它只是一種(改變的)過程、一種手段。所以學習可以有很多種型態:

個別學習(Individualistic Learning):個人利用書籍或其他工具﹐獲得所需的知識或能力。學習評鑑為標準參照(criterion-referenced)取向。

競爭學習(Competitive Learning):一群學生在爭取高分與排名的獎勵下﹐展開競相追逐設定目標的學習。其學習評鑑為常模參照(norm-referenced)取向。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藉著小組學習彼此互賴式的合作﹐進行分享式的學習﹐以達到共同的目標。合作學習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一群學生為達到共同一致的目標﹐所進行的一種小組分工合作、積極互賴(Positive Interdependence)的學習型態。它比其他的學習型態﹐更要求學生的社會技巧。為什麼要合作學習呢?因為競爭學習中所產生的挫折與焦慮感﹐在合作學習中可以避免。藉由合作學習產生的自尊與成就感﹐可以讓學生真正樂在學習(Joy in Learning)。若以很功利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所強調的合作﹐也將是新世紀社會必備的特質。企業界你輸我贏的零合模式不敵雙贏(Win-Win)的合作模式。企業內個人英雄主義將被「局部最佳化未必等同全體最佳化」的系統觀所掩蓋﹐而學術界達爾文優勝劣敗說也受進化需要合作說所挑戰﹐在在都可反映「合作重於競爭」的趨勢。

艾爾菲孔(Alfie Kohn)在《不要競爭(No Contest)》一書中﹐對合作學習的三項要素(3C)提出簡明的要求:Control(掌控權):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學習的掌控權應回歸到學生手中。若由老師(供應商)來決定學生(顧客)的需求﹐是一件弔詭的事。Curriculum(課程):課程要編排有趣﹐能引人好奇﹐進而探索或付諸行動。學生藉此課程也可以學習合作的精神。Community(共同體):學生要彼此積極互賴﹐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要培養出社會技巧。很顯然的﹐合作學習兼具「學習」與「合作」兩種任務。針對合作學習﹐目前﹐已有許多不同的設計。

第四方運籌是顛覆傳統因此必須解放創意,品管經理是主導流控,避免超越規範之行為發生而影響成功之可能性。展望未來﹐合作學習將有更多成功的案例。畢竟﹐合作學習所琢磨出的社會技巧﹐在面對工作伙伴或生活伴侶都十分有助益。不過﹐要想讓合作學習受到正視﹐與其寄望保守因循的教育官僚體系﹐或等待世界級大師(品管大師或諾貝爾獎得主)來鼓吹﹐以及體制外的團體如戴明學院、森林小學等的倡導﹐才可能更迅速有效的對學習的品質提出更多的挑戰與改善。

一般人要求的「統計學上勝任水平」,只是把管制圖與報表等當作工具用(畫),而不是作為「改善」用的。品管」(QC),基本上是根據管制圖出發的。可是在財務學或管理學上,人們談管制圖,多指「實際衡量值與目標值之間的變異是否可接受(或令人滿意等),而忽略了其衡量對象是否成一系統(即是否穩定)是先決條件。市場重新了解的統計品管有系統的規畫品質管制,並且由實際營運的人士參與其事。

正式應用由管制圖等所建的回餽環,並建立其相關的決策及行動的清楚而明白的職責界限。"現場"的人學會自行診斷、控制、檢查及管理。廣泛地應用統計製程品管(SPC)並對所有相關人員作必要的教育、訓練。有結構化的網路來提供決策的事實基礎。有"異常"事因時,可採取有系統化的矯正措施。正式的品質公司管制手冊,容許做定期稽核以確保其符合及適時處理之。

 

  • 參考資料 Alfie Kohn(1986)〝No Contest〞Houghton Mifflin出版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