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超持戒研讀日記

二千零二年八月十七日

人際關係《捌-A》


四、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 d2

現在是自由民主的時代,我們關心的是民主政治,而不是說要反對黨;自由民主是有它的道德的。前幾天有許多候選人,為了爭取民眾信任,不惜宰雞宣誓,一隻活生生的雞就在千萬人的面前,斷頭落地,這合乎道德嗎?有的還到城隍廟發誓:「如果讓我當選,我就要如何如何,如果不這樣,就讓我死全家。」的咒語,如果全家人都死了,您活著還有價值嗎?一個人的人格是否高超,道德是否令人敬重,是要靠平時的養成,一旦當選了,才真正叫做眾望所歸,否則事到臨頭,才做出不仁道斬雞頭的舉動,縱然能博取眾人的信賴,也是不道德的。

民主政治的時代是需要有理性的,也許諸位從報紙上也得知高雄縣長競爭相當激烈,前任某議長在發表政見的時候說:「我在省議會服務十八年!」眾人聽了很受感動,就說要支持她。我卻認為服務十八年有什麼了不起,國民黨遷臺至今,為我們服務也已經三十幾年了。她又說:她家裡又有什麼人,什麼人都作了什麼官,全家族都為我們做事。事實上他們有限的幾個人,那能跟國民黨成千上萬的為我們全國人民服務相比呢?所以我們民主政治是要有理智的,而不是用話來感動人心的。

聽說一些不正派的立法委員,有買票一張數百元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既然有心為民謀福利,為民服務,如能發自內心真誠的宏願,你流露出來的言語舉止,必然是最感動人的,也是會最受支持的,即所謂的誠於中而形於外。最後不論是當選或落選,都是很光榮的。如果是以金錢來換取票源,就表示他的初發心是不正確的,是不道德的,因為他不惜一切的投下大筆金錢,不是為求得一個名位,就必然會設法撈回他的本錢的。

佛教的傳說,如果悉達多太子當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據《長阿含經》中的《轉輪聖王修行經》的記載。輪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這種政治的內涵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形呢?有一次輪王的太子問道:「父王,輪王的正法如何?應該怎樣去推行呢?」輪王回答說:「應當依於法來立法,恭敬尊重觀察於法,以法為首,守護正法,以法來教誡宮庭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愛護人民百姓,乃至禽獸等。」

輪王又說:「身為國王應該禮賢下士,尤其對於有道高僧,應多親近請教,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犯什麼不犯;又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麼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等道理。」

輪王治世尤其重視慈善,對於孤苦老者應救濟安頓,對貧困者應給予幫助,公益事業方面,如開掘義井、河邊設福德船,免費供給行人飲用或過渡。

佛教所說的這種政治道德,因為是以法治化,所以沒有怨敵,布施持戒,汎愛人物,善攝眷屬,人民殷盛富樂豐實,聚落村邑,雞飛相接,舉國人民更相敬愛,種種眾伎,共相娛樂,呈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氣象。

佛教對於政治的態度,就如太虛大師所說:「問政而不干治。」因此佛教對於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也有它的理想,例如佛陀在《長阿含經》的〈遊行經〉裡,曾經就以談論政治的理想,很善巧的化解了一場侵略戰爭。其談論的從政七事是:民主集會、和合團結、維護傳統、尊敬元老、教育普及、重視宗教、從事生產等。事實上古代印度的政治,是很注重民主自由的,凡是國家大事,都是撞鐘擊鼓集合大眾共商國事。國王也很尊重大臣百官的意見,這從經典記載轉輪聖王的十德可以看出來,輪王十德是:(一)寬大清廉。(二)接受民意。(三)與民同樂。(四)依法徵稅。(五)威嚴適度。(六)不貪聚斂。(七)禁歌歇舞。(八)公而忘私。(九)和悅臣民。(十)珍攝健康等。

以上講的是佛教的政治道德,下列是歸敬三寶的宗教道德:

五、歸敬三寶的宗教道德 e2

常看到一些人,在這個廟求得不靈,就到別的廟,或者信了這個教,又改信了那個教,像這樣是沒有宗教道德的。為了自己幸福而殺生拜拜,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有病求神明給我健康,沒有錢了求神明給我發財,讓神明這樣忙,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作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作不能作,自行決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面前占卜問卦,一旦出了問題,便說這是您教我做的,把責任推給神明。

對於信仰的對象,為什麼會有朝秦暮楚的做法,或對它種種的要求,除了是欠缺了宗教道德觀念,也有認識上的錯誤。佛陀對於宗教信仰曾經有很開明的指示,他說:不要因為大家這麼說就信仰,必須要經過自己理智的抉擇,才信仰它。這樣的信仰才不會後悔。

佛教的三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寶師父,這種三皈依的真正意義,除了是確定我們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變信仰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奉行佛法,皈依三寶的人,雖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他必須遵守佛陀開示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共有五條:(一)不隨便殺害生命。(二)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取用別人的財物。(三)不得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別人的貞節情操。(四)不得說謊詐騙及譭謗別人的名譽與信用。(五)不得吸食任何會妨害身體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飲料或藥物等。

佛陀制定的這五條戒法,是社會上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麼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怕生命會受到殺害,財物會被偷竊,夫妻情感會被搶奪,名譽信用會被傷害,身體智慧會受到損傷,這是形成安和樂利的社會的基本條件,從這裡證明三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他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禱佛陀能給予什麼,而是一心一意的奉行佛陀的教誡,從而獲得了身心的健康與家庭的幸福。

雖然對信仰的對象不作要求,但對於自己未來的種種增上,如財富的增加,身體的健康,眷屬的和諧,壽命的延長等,是有所要求的,而這種要求也是應從對自己的行為做起的。未來的幸福,包括到來生,未來及來生要比現在種種豐富美好,就必須要能再出生為人或上升天上,佛陀對於出生做人或上升天上,也開示了三個法門,即布施、持戒與禪定,稱之為人天三福行。

從布施與持戒(五戒)來說,都是克制自己,利益別人,犧牲自己,福利人群的做法,與一般向神明要求的信仰一比較,更說明了皈依三寶才是真正的宗教道德。布施持戒可以出生為人,若想升天則必須兼修禪定。而這裡所說的持戒,除了五戒之外,在心意上要要求自己不貪欲,不瞋怒,不愚痴邪見;在言語上要求自己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

宗教的信仰,什麼是迷信?什麼才是正信?就以上所述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的說明,應該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判斷,信仰的目的是奉行教義,克制自己來昇華人格的;發財富貴是從布施奉獻做起的,而不是凡事求神問卦或殺生拜拜可得的,所以,能夠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不再改變這一信仰,這就合乎宗教的道德。而道宗之天命金線著重於正行更為道德之昇華。

六、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佛化的不共道德) f2

世間的一般善行,總比世間惡行來得好,而佛教所講的道德,又超過世間的一般善行,那就是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這是不共世間的最高德行。佛教所講的慈悲是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學佛的最高行門,沒有具備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菩提心相應的。我們對人行慈悲,都要講我對您有沒有緣,我高興不高興,或者想到您將來要如何回報我,但佛教菩薩的道德不講這個,不管有沒有緣,不管你是否會回報我,都願意行慈悲,我們現在行慈悲,看您可憐就救濟您、幫助您。是站在能救濟、能幫忙,而您是被救濟者被幫忙者,這就是不平等,佛教的慈悲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你我是沒有差別的。我並沒有優越感,這種慈悲跟愛、博愛就不同。

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是要行忍辱的。您傷害我、打擊我,沒有關係,我忍耐起來,這雖然也稱為忍耐,但總是做得很勉強,而且碰上因緣,可能還會想辦法報復,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薩的忍耐還有一種尊敬對方的忍耐,菩薩忍耐不僅在臉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是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因為它能深觀緣起性空之理,任何順逆之境,都是無自性的,從忍耐事相的當體,就能得到解脫,成就了最高忍辱波羅密的修行。平常人的忍耐是忍耐昨天、今天,到現在實在不能忍耐了。我忍耐一次、二次、我現在實在不能忍耐了,這就是一般凡夫的忍耐,而菩薩忍耐是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圓滿忍耐的功德,可以說是永遠的忍耐。得歸無極在於行儒禮,施道法與守佛戒,白陽君子以無瑕之整合,以道為指導綱要,以德為實施細則必成大乘行願的菩薩。


Back To 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