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危險物品之分類 

0.第一節  通則

(3.0)

  0.2危險物品分類如下:

(a)      1 類 爆炸物品。

(b)      2 類危險氣體。

(c)      3 類易燃液體。

(d)      4 類易燃固體;自燃物質;遇水釋放易燃氣體之物質。

(e)      5 類氧化物及有機過氧化物。

(f)      6 類毒性及傳染性物品。

(g)      7 類放射性物質。

(h)        8 類腐蝕性物質。

(i)        9 類其他危險物品。

2-2.1(3.0.2)

  0.3危險物品按其危險程度區分其包裝等級如下:

n     I 級包裝:具高度險性。

n     II 級包裝:具中度危險性。

n     III 級包裝:具輕度危險性。

0.4具有多重危險性之物質或物品,應以不同危險性所對應之包裝等級中最嚴格者,作為該危險物品之包裝等級。

2-2.4(3.0.3)

 

 

 

(3.0.4)

  0.5託運人應按本辦法規定,對準備航空運送之危險物品進行識別與分類。於運送前,託運人應執行下列工作:

(a)正確識別託運貨物中之危險物品。

(b)確定每一危險物品之分類,如具有次要危險性者並應確認。

(c)依危險物品之分類,設定其對應之包裝等級。

(3.0.5)

1.第二節  第1類危險物品--爆炸物品

(3.1)

  1.1第1類危險物品包括:

(a)    爆炸性物質。物質本身不具爆炸性,但可形成爆炸性氣體、煙霧或粉塵者及物質屬極度危險而禁止航空運送或其主要危險性應列其他類別危險物品者,均不列入本類危險物品。

(b)    爆炸性物品。設備內含爆炸性物質,但其數量及特性於航空運送過程中因意外點燃或引發火燄噴射、起火、煙、熱量或巨響,對設備外部不致造成影響者除外。

(c)    未列入前二款,為產生爆炸或煙火實用效果而製造之物質或物品。

2-1.1(3.1.1)

  1.2第1類危險物品細分如下:

(a)    1.1 類:具劇烈爆炸危險性之物質或物品。

(b)    1.2 類:具火燄噴出危險性但不具劇烈爆炸性之物品或物質。

(c)    1.3 類:具起火危險性及較弱之爆炸或較小火燄噴出危險性,但不具整劇烈炸性之物品或物質。此類危險物品包括能產生大量輻射熱之物質或物品,及能相繼燃燒並產生小型爆炸或火燄噴出效應之物質或物品。

(d)    1.4 類:不具顯著危險性之物品或物質。此類危險物品於運送中被引燃或引發時,僅顯示極小危險性,其影響侷限於包裝件內,不會在較大範圍內造成碎片之散射,外部火燄不致引發包裝件內所有內裝物品之瞬間爆炸者。

(e)    1.5 類:具劇烈爆炸性但穩定性高之物質。在正常運送條件下,此類物質極為穩定,被引爆或由燃燒轉變為爆炸之可能性極低。

(f)    1.6 類:不具劇烈爆炸性且穩定性高之物品。本類僅包含極穩定物質,該物質被意外引爆或產生連鎖反應之可能性極低。

 

2-1.3.1(3.1.3)

  1.4第1類危險物品應按前條之規定及其危險性,給予適當之細分,並按其相容性區分為十三種配裝組。各配裝組之說明及其所屬物品或物質之危險等級如處理規則表3.1.A。

2-1.4.1(3.1.4)

2-1.4.2

1.5 爆炸性物品之分類

1.5.1 任何物品或物質具有或可能具有爆炸特性者,應先按1.5.1.1至1.5.1.3程序,確認其為第1類危險物品,但下列物品不為第1類危險物品:

(a) 除經特別許可,物質敏感性超過禁止運送之爆炸性物質者。

(b)  物品或物質具爆炸特性,但第1類危險物品特別排除者。

(c)  不具爆炸特性之物品或物質。

1.5.1.1 任何具有或可能具有爆炸特性之物品或物質應按聯合國危險物品運送建議2.1.3.1.4, 2.1.3.1.5及2.1.3.4章節之測試、程序及標準,確認其為第1類危險物品。物品或物質經確認為第1類危險物品者,應參照建議之程序細分其類別及相容組別。

1.5.1.2 除危險物品清單所列物質外,物品或物質未按本節分類程序辦理者不得以第1類危險物品運送。新製造物質或物品應完成分類程序始得運送。新製造物質或物品指主管機關認定符合下列規定者:

(a)    新製造爆炸性物質、合成或混合爆炸性物質,與既有之合成或混合物有顯著之差異者。

(b)    新設計爆炸性物品、物品含新爆炸性物質或新合成、混合之爆炸性物質者。

(c)    新設計供爆炸性物品或物質使用之包裝件,含新型式內包裝。

1.5.1.3  製造者或申請產品分類者應充分提供製品使用之爆炸性物質名稱、特性及相關之測試結果。

 

 

3.1.5

1.6 爆炸性物質專有名詞定義參照處理規則附錄一規定。

3.1.6

1.7 物品或物質得依處理規則3.1.7節規定排除其為第1類危險物品。

3.1.7

2.第三節  第2類危險物品--危險氣體

(3.2)

  2.1.1物質具下列性質之一者稱為氣體:

(a)      50℃時,其蒸氣壓大於300kPa。

(b)      20℃時,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完全處於氣體狀態。

  2.1.2氣體在運送時,依其物理狀態區分如下:

(a)      壓縮氣體:在20℃時,封裝於高壓容器內運送時,完全呈氣體狀態。

(b)      液態氣體:在20℃時,於運送包裝內部份呈液體狀態。

(c)      冷凍液化氣體:在運送包裝內,因其自身低溫而部份呈液體狀態。

(d)      溶解氣體:在運送包裝內,溶解於其他溶劑之高壓氣體。

2.1.3第2類危險物品包括壓縮氣體、液化氣體、溶解氣體、冷凍液化氣體、氣體混合物、一種或多種氣體與其他一種或多種物質之蒸氣混合物、充氣物品、六氟化鍗及噴霧器。但碳酸飲料不屬第2類危險物品。

2-2.1.1(3.2.1)

  2.2第2類危險物品依其運送過程中主要危害性區分如下:

2.2.1  2.1類易燃氣體:氣體在20℃及標準大氣壓下,具有下列特性之一者:

(a)  與空氣混合,其體積含量低於13%時即可燃燒。

(b)  與空氣混合,其可燃燒上限與可燃燒下限之差於12%以上者。

2.2.2  2.2類非易燃無毒氣體:在20℃,運送時壓力於250kPa以上之氣體或冷凍液化氣體,具有下列特性之一者:

(a)   窒息性:能稀釋或取代空氣中正常氧氣含量之氣體。

(b)   氧化性:能產生氧氣或其助燃能力高於空氣之氣體。

(c)   其他未明列於本條各款之危險氣體。

2.2.3  2.3 類毒性氣體:氣體具有下列特性之一者:

(a)  已知其毒性或腐蝕性可危害人體健康之氣體。

(b)  依處理規則3.6.1.5.3測試規定,LC50數值小於或等於5000mL/m3(ppm),其毒性或腐蝕性可能危害人類之氣體。

2-2.2(3.2.2)

  2.3第2類各危險物品氣體混合物之分類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2.3.1其易燃性應使用國際標準組織訂定之測試或計算方式確定。

2.3.2其毒性應依處理規則3.6.1.5.3章節測試規定確定,或使用LC50毒性(混合)公式計算。

2.3.3混合氣體如已知對人類皮膚、眼睛或黏膜能造成損傷,或其LC50小於或等於5000mL/m3(ppm),則該混合氣體具有腐蝕性次要危險性。

2.3.4混合氣體之氧化性應使用國際標準組織規定之測試或計算方式決定。

2-2.4(3.2.3)

  2.4危險氣體及混合危險氣體具有一種以上之危險性,其危險性依下列順序決定:

n          2.3 類優先於2.1 類、2.2 類。

n          2.1 類優先於2.2 類。

2-2.3(3.2.4)

  2.5.1噴霧器指任何一種不可再次充填之金屬、玻璃或塑膠製成容器,內含壓縮氣體、液化氣體或加壓溶解氣體,無論其內部是否裝有液體、粉末或糊狀物,其外部均配有自動關閉之釋放閥,當釋放閥開啟時,可將其內裝物以固體、粉末或糊狀懸浮液體、液體、氣體狀態噴出者。

  2.5.2噴霧器符合下列標準之一者為具可燃性:

2.5.2.1噴霧器符合下列方式之一測試者:

(a)釋放閥全開時,噴出物於距離噴口150mm處,以火燄點火五秒,產生之火燄水平長度可達450mm者,或釋放閥未全開時,產生回火並於噴口處燃燒。

(b)釋放閥全開時,將噴出物導入內部裝有點火裝置之開放式容器,容器另一端可持續產生火燄。

(c)釋放閥全開時,將噴出物導入內部裝有點火裝置之密閉容器,即可發生爆炸或快速燃燒。

2.5.2.2噴霧器內含可燃成份達重量比45%以上或250g以上者。可燃成份指在常壓下於空氣中為可燃氣體,或其閃火點不超過100℃之液狀物質。

2.5.2.3 使用與2.5.2.1類似之公認標準測試方法測試,且能獲得相同結果者。

2-2.5(3.2.5)

 

3.第四節  第3類危險物品--易燃液體

(3.3)

  3.1.1第3類危險物品包含下列物質:

(a)    易燃液體。

(b)    液態減敏爆炸性物質。

3.1.2 第3類易燃液體指可燃蒸氣之閃火點溫度於閉杯測試小於或等於60.5℃;或開杯測試小於或等於65.6℃之液體、混合液體、含混合固體或懸浮固體之液體。本類易燃液體亦包含下列項目:

(a)  液體於運送時,其溫度可能達到或高於其閃火點溫度者。

(b)物質以液態形式交運或運送,於低於該次運送過程之最高溫度下,即可釋放可燃蒸氣時,該物質亦視為易燃液體。

3.1.3符合前項規定之液體其閃火點大於35℃,並符合下列任一規定之液體得不視為危險液體:

(a)       按規定進行可燃性試驗為不持續燃燒者。

(b)       ISO 2592規定,其著火點高於100℃者。

(c)        水溶液,其含水之重量比大於90%者

3.1.4交運時,液體溫度高於其閃點溫度者為易燃液體。

3.1.5 物質於運送或交運時為液體狀態,但於最高運送溫度以下可釋放易燃蒸氣者,應視為易燃液體。

3.1.6 液態減敏爆炸性物質指爆炸性物質,溶於或懸浮於水或其他液體之均勻混合液體,以抑制其爆炸特性者。如危險物品清單之UN 1204, UN 2059, UN3064及UN 3343。

2-3.1.2(3.3.1)

 

 

 

 

2-3.1.3

(3.3.1.4)

  3.2.1易燃液體應依其閃火點與沸點劃分包裝等級。

3.2.2 前項包裝等級依表3.A可燃性程度決定之。

3.2.3 對具有多重危險性之易燃液體,除應按表3.A劃分其包裝等級外,亦應考量其所具有之其他危險性包裝等級。表10.A用以判別其主要危險性,並供確認該液體之正確類別及包裝等級。

3.2.4閃火點低於23℃之黏稠物質,符合3.3規定者,其包裝等級為III級。

2-3.2.1(3.3.2)

 

 

 

2-3.2.2(3.3.2.4)

3.3  黏稠性易燃物質,如油漆、清潔劑、琺瑯釉、硝基漆、黏合劑、及亮光漆等,閃火點溫度低於23℃者,其包裝等級應為II 級。但得依其閉杯測試閃火點溫度、以秒為單位之流動時間表示之黏度、溶劑分離試驗、容器之大小及其他危險性之存在,劃分為包裝等級III 級。

3.3.1前項包裝等級III級標準如下:

3.3.1.1 黏稠性易燃物質閃火點溫度低於23℃者,且符合下列規定者:

(a)      符合表3B* 所示之黏度與閃火點溫度。

(b)      於溶劑分離試驗中,純溶劑層佔3%以下。

(c)      使用之容器容量小於30公升。

(d)      其混合物不含6.1 類或第8類之主要及次要危險性物質。

3.3.1.2易燃液體於交運或運送時為高溫物質者。

3.3.2  黏稠性液體閃火點溫度、黏稠性溶劑分離等之測試,按處理規則3.3.3節規定處理。

2-3.2.3(3.3.3)

 

 

(3.3.1)

 

 

 

2-3.2.2(3.3.2.4)

3.3.3.1.2

4.第五節  第4類危險物品--易燃固體、自燃物質及遇水釋放易燃氣體之物質

(3.4)

4.0第4類危險物品區分如下:

n 4.1類:易燃固體。

n 4.2類:自燃物質。

n 4.3類:遇水釋放易燃氣體之物質。

4.1在運送中,易於燃燒或摩擦容易起火之固體,容易發生強烈放熱反應之自身反應及其相關物質,及不充分稀釋可能產生爆炸之降低敏感度爆炸物品,為4.1類易燃固體。

4.2在正常運送條件下,能自發放熱或接觸空氣能放熱並導致起火之物質,為4.2類自燃物質。

4.3物質與水反應易自燃或產生足以構成危險數量之易燃氣體,為4.3類遇水釋放易燃氣體之物質。

4.4 第4類危險物品之分類程序、標準級測試方法參照處理規則3.4節規定處理。

2-4.1(3.4.0)

 

 

 

(3.4.1)

 

 

(3.4.2)

 

(3.4.3)

5.第六節  第5類危險物品 -- 氧化物及有機過氧化物

(3.5)

5.0第5類危險物品區分如下:

5.1 5.1類氧化物:物質本身不一定可燃,但可放出氧氣有助燃燒者。

5.2   5.2類有機過氧化物:含有二價過氧基(-O-O-)之有機物,或過氧化氫之一個或二個氫原子被有機自由基取代之衍生物。有機過氧化物遇熱不穩定,可釋放熱並加速自身分解,並可能具有下列一種或多種特性:

(a)易爆炸分解。

(b)速燃。

(c)對碰撞或摩擦敏感。

(d)與其他物質易發生危險反應。

(e)損傷眼睛。

5.3第5類危險物品分類、測試方法參照處理規則3.5節規定處理。

2-5.1(3.5.0)

(3.5.1.1)

(3.5.2.1)

 

 

 

6.第七節  第6類危險物品 -- 毒性及傳染性物質

(3.6)

 6.1 第6類危險物品區分如下:

6.1.1 6.1  類毒性物質:經由吞入、吸入、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可導致死亡或危害其健康之物質。

6.1.2 物   質之毒性符合表6.A 及表6.B之包裝等級III級最低標準者,應為6.1類毒性物質。

6.1.3 6.1   類毒性物質依其空運時之毒性危險性,按下列標準區分其包裝等級:

(a)         包裝等級I 級:物質或物品具強度毒性者。

(b)         包裝等級II 級:物質或物品具中度毒性者。

(c)         包裝等級III 級:物質或物品具輕度毒性者。

6.1.4 吸  入其蒸氣可導致中毒之I級包裝液體毒性物品,禁止使用客機及貨機運送。

6.1.5 6.1類毒性物質測試及其標準參照處理規則3.6節規定辦理。

6.2 傳染性物質:

6.2.1 6.2類傳染性物質:對人類、動物有傳染性之微生物、生物、生物製劑、診斷樣品及醫療廢棄物。

6.2.2 傳染性物質應為6.2類危險物品,並按其性質區分為UN2814或UN2900,及按國際衛生組織實驗室衛生安全手冊規定標準,給予危險等級劃分如下:

(a)    危險等級4:高個體及群體危險。

(b)    危險等級3:高個體危險及低群體危險。

(c)    危險等級2:中個體危險及低群體危險。

(d)    危險等級1:低個體及群體危險。

6.2.3 生物製劑應按下列規定處理:

(a)   生物製劑含危險等級1之病原體,其導致疾病可能性極低或無者,或不含病原體者,不為傳染性物質及不受6.2類危險物品之空運限制。

(b)   生物製劑依衛生主管機關製造及包裝,為終端包裝、分送及供醫療使用而運送者,不受6.2類危險物品之空運限制。

(c)   已知或合理懷疑含危險等級2至4之病原體且不符6.2.3(b)規定者,應歸類為6.2類傳染性物質,並按其性質區分為UN2814或UN2900。

6.2.4 診斷樣品應按下列規定處理:

(a)    已知或合理懷疑含危險等級2至4之病原體,但含危險等級4之病原體可能性極低者,應為6.2類危險物品,並按其性質區分為UN2814或UN2900。供初始檢驗或確認檢驗之樣品,應按包裝說明602規定處理。

(b)    診斷樣品含危險等級2或3之病原體可能性相當低,且為初始檢驗及非為定期篩選檢驗運送者,應按包裝說明650規定處理。

(c)    診斷樣品已知不含病原體者,不受傳染性物質運送限制。

6.2.5 具傳染性物質之脊椎或無脊椎動物活體禁止空運,但無法以其他方式運送者,不在此限。依前項但書空運傳染性活體動物,應按豁免規定辦理。

2-6.1(3.6.0)

(3.6.1)

 

(3.6.1.2)

 

(3.6.1.3.1)

 

 

 

 

(3.6.1.4)

 

(3.6.1.5)

(3.6.2)

 

7.第八節  第7類危險物品 -- 放射性物質

(3.7)

7.1 放射性物質之分類按放射性物質安全運送規則規定辦理。

 

8.第九節  第8類危險物品 腐蝕性物質

(3.8)

8.1 於滲漏情況發生時,經由化學反應能嚴重損傷與其接觸之生物組織;或嚴重損壞或損毀其他貨物及運送工具者,為腐蝕性物質。

2-8.1(3.8.1)

8.2 第8類危險物品包裝等級測試標準如下:

8.2.1  I 級包裝:被測試物質與完好之生物組織皮膚接觸,其接觸時間在三分鐘以下,進行觀測六十分鐘內,其皮膚損壞厚度達百分之一百者。

8.2.2  II 級包裝:被測試物質與完好之生物組織皮膚接觸,其接觸時間超過三分鐘,但不超過六十分鐘,進行觀測十四天內,其皮膚損壞厚度達百分之一百者。

8.2.3  III級包裝:符合下列規定者:

8.2.3.1 被測試物質與完好之生物組織皮膚接觸,其接觸時間超過六十分鐘,但不超過四小時,進行觀測十四天內,其皮膚損壞厚度達百分之一百者。

8.2.3.2     被測試物質與生物組織皮膚接觸,不會導致皮膚損壞,但於55℃溫度下與鋼或鋁接觸一年,其腐蝕率達6.25mm者。

2-8.5(3.8.3)

9.第十節  第9類危險品 其他危險物品

(3.9)

9.1 物品或物質於航空運送時,具有危險性,但不屬於本章第二節至第九節各類者,為其他危險物品。其他危險品區分如下:

9.1.1 禁止空運之固體或液體:具麻醉性、毒性、刺激性或其他特性之物質,於航空器上破損或滲漏時,造成組員極端煩躁或不適,致其無法正常執行其職務者。該物質及其運送專用名稱均不符危險物品分類第1類至第8類之定義。

9.1.2磁性物質:任何物質,於距其空運包裝件表面任何一點2.1公尺處,測得磁場強度等於或大於0.159A/m或0.002高斯者。不符磁性物質定義之大型含鐵磁性金屬,應按航空器使用人特殊裝載之規定運送,以避免影響航空器儀表;個別物質或其包裝不符磁性物質定義,但整體封裝時可能影響航空器儀表者亦同。

9.1.3 高溫物質:於運送或託運時,液態物質溫度等於或高於100℃,但低於其閃火點者;固態物質其溫度等於或高於240℃者。

2-9.1(3.9.1)

10.第十一節  多重危險性物品及物質之分類

(3.10)

 10.0  物質或物品於危險物品清單未具體列名,且具有二種危險性者,其主要危險性應按本節規定辦理。

(3.10)

 10.1 具第3類、第4類或第8類;或5.1類、6.1類其中二種危險性者,應按表10.A優先危險性表規定決定其主要危險性。前項二種危險性,出現於優先危險性表行與列交叉格內標示之類別者,為主要危險性;另一危險性則為次要危險性。

(3.10.1)

 

 

10.1.1 具多重危險性物品或物質,應按優先危險性表之行與列交叉格內之標示,選擇最嚴格之包裝等級。

(3.10.1.1)

10.1.2 按優先危險性表區分其危險性之物質或物品,應選用危險物品清單中,其主要危險性所屬類別所對應,且標示為未另行規定項目之最適當者,作為其運送專用名稱。*

(3.10.1.2)

 10.2 具多重危險性之物質或物品,如其中一種危險性符合下列各類別之標準,則應優先選擇該類別為主要危險性:

(a)   第1類、第2類及第7類,但10.3放射性物質除外。

(b)   5.2類及6.2類,但10.3放射性物質除外。。

(c)   4.1類自身反應物質,其相關物質及降低敏感度之爆炸物品。

(d)      4.2類自燃性物質。

(e)       6.1類具有吸入毒性之I及包裝物質。但第8類危險物品具塵霧吸入性毒性LC50包裝等級I級,且吞入或皮膚接觸毒性為包裝等級III級或以下者,應為第8類危險物品。

(f) 第3類液態減敏爆炸物質。

2-4.1(3.10.2)

 10.3  具其他危險性之放射性物質,應分類為第7類危險物品,其次要危險性亦應確認。但以放射性物質豁免包裝者,應優先按次要危險性分類。放射性物質與空氣或遇水產生反應,生成之其他危險性之可能性,亦應納入分類考量。

2-4.2(3.10.3)

 10.4  具其他危險性且符合磁性物質標準者,應按本節規定分類,並將磁性納入次要危險性。

2-4.3(3.10.4)

 10.5  具有其他危險性之傳染性物質,應分類為6.2類,並應標示其他最顯著之危險性。

(3.10.5)

3.A  第3類危險物品包裝等級

包裝等級

閃火點(蓋杯測試)

初始沸點

    I

               -

小於或等於35℃

   II

低於23℃

大於35℃

   III

等於或大於23℃且小於或等於60.5℃

 

3.B  黏稠性易燃性液體包裝等級III級標準

流動時間(second)

ISO標準測試器直徑(mm)

閃火點(℃,蓋杯測試)

20<t≦60

4

高於17

60<t≦100

4

高於10

20<t≦32

6

高於5

32<t≦44

6

高於-1

44<t≦100

6

高於-5

100<t

6

5以下

 

6.A  6.1類毒性物質吞入、皮膚接觸及塵霧吸入危險性之包裝等級標準

包裝等級

吞入毒性LD50 (mg/kg)

皮膚接觸毒性LD50 (mg/kg)

塵霧吸入毒性LD50 (mg/L)

I

LD505

LD5040

LD500.5

II

5LD5050

40LD50200

0.5LD502

III

固體:50LD50200

液體:50LD50500

200LD501000

2LD5010

 

6.B  6.1類毒性物質蒸氣吸入危險性之包裝等級標準

包裝等級

蒸氣吸入毒性

I

LC501000mL/m3 V值≧10 x LC50

II

LC503000mL/m3 V值≧LC50 且不符合包裝等級I級者

III

LC505000mL/m3 V值≧0.2 x LC50 且不符合包裝等級II級者


10.A  第3、4、8類危險物品及5.15.2類危險物品之主要危險性及包裝等級判別表

類別

包裝等級

4.2

4.2

4.2

4.3

4.3

5.1

5.1

5.1

6.1

6.1

6.1

6.1

8

8

8

8

8

8

II

III

I

II

III

I

II

III

I

I

II

III

I

I

II

II

III

III

3

I

 

 

 

 

 

-

-

-

3,I

3,I

3,I

3,I

3,I

-

3,I

-

3,I

-

3

II

 

 

 

 

 

-

-

-

3,I

3,I

3,II

3,II

8,I

-

3,II

-

3,II

-

3

III

 

 

 

 

 

-

-

-

6.1,I

6.1,I

6.1,II

3,III

8,I

-

8,II

-

3,III

-

4.1

II

4.2,II

4.2,II

4.3,I

4.3,II

4.3,II

5.1,I

4.1,II

4.1,II

6.1,I

6.1,I

4.1,II

4.1,II

-

8,I

-

4.1,II

-

4.1,II

4.1

III

4.2,II

4.2,III

4.3,I

4.3,II

4.3,III

5.1,I

4.1,II

4.1,III

6.1,I

6.1,I

6.1,II

4.1,III

-

8,I

-

8,II

-

4.1,III

4.2

II

 

 

4.3,I

4.3,II

4.3,II

5.1,I

4.2,II

4.2,II

6.1,I

6.1,I

4.2,II

4.2,II

8,I

8,I

4.2,II

4.2,II

4.2,II

4.2,II

4.2

III

 

 

4.3,I

4.3,II

4.3,III

5.1,I

5.1,II

4.2,III

6.1,I

6.1,I

6.1,II

4.2,III

8,I

8,I

8,II

8,II

4.2,III

4.2,III

4.3

I

 

 

 

 

 

5.1,I

4.3,I

4.3,I

6.1,I

4.3,I

4.3,I

4.3,I

4.3,I

4.3,I

4.3,I

4.3,I

4.3,I

4.3,I

4.3

II

 

 

 

 

 

5.1,I

4.3,II

4.3,II

6.1,I

4.3,I

4.3,II

4.3,II

8,I

8,I

4.3,II

4.3,II

4.3,II

4.3,II

4.3

III

 

 

 

 

 

5.1,I

4.3,III

4.3,III

6.1,I

6.1,I

6.1,II

4.3,III

8,I

8,I

8,II

8,II

4.3,III

4.3,III

5.1

I

 

 

 

 

 

 

 

 

5.1,I

5.1,I

5.1,I

5.1,I

5.1,I

5.1,I

5.1,I

5.1,I

5.1,II

5.1,I

5.1

II

 

 

 

 

 

 

 

 

6.1,I

5.1,I

6.1,II

5.1,II

8,I

8,I

5.1,II

5.1,II

5.1,II

5.1,II

5.1

III

 

 

 

 

 

 

 

 

6.1,I

6.1,I

6.1,II

5.1,III

8,I

8,I

8,II

8,II

5.1,III

5.1,III

6.1

I

 

 

 

 

 

 

 

 

 

 

 

 

8,I

6.1,I

6.1,I

6.1,I

6.1,I

6.1,I

6.1

I

 

 

 

 

 

 

 

 

 

 

 

 

8,I

6.1,I

6.1,I

6.1,I

6.1,I

6.1,I

6.1

II

 

 

 

 

 

 

 

 

 

 

 

 

8.I

6.1,I

6.1,II

6.1,II

6.1,II

6.1,II

6.1

II

 

 

 

 

 

 

 

 

 

 

 

 

8.I

6.1,I

8,II

6.1,II

6.1,II

6.1,II

6.1

II

 

 

 

 

 

 

 

 

 

 

 

 

8.I

8,I

8,II

6.1,II

6.1,II

6.1,II

6.1

III

 

 

 

 

 

 

 

 

 

 

 

 

8,I

8,I

8,II

8,II

8,III

8,III